近期,在树苴乡,一场场“一约四会”活动以院坝会、地埂会等形式开展,促进了文明乡风的形成,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动力。
在九街村委会普汤郎村活动室外的水泥地上,村民们围坐一起,正热烈地讨论着村里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问题,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声交织在一起。村民小组长杨支富说:“我们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常态化,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开展卫生大扫除。每天要有人保洁,以户为单位轮流负责保洁。”这是树苴乡“一约四会”机制下,村民议事会的一个寻常场景。

普汤郎村是树苴乡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村内民居错落有致,水泥路干净平整,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等小景观精美绝伦。但很少有人知道,多年前这里也曾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模样。
变化是从‘一约四会’开始的,村规民约规定了村民们的行为准则,规范了村民们的行为习惯,带动了人居环境的变化。在普汤郎,从垃圾分类到污水治理,从保洁员制度到红黑榜评选,每一项都由村民议事会商议决定。普汤郎的变化直观体现在污水治理上,2023年村里争取到农村污水治理项目,管道怎么铺、氧化池建在哪等问题,全由村民议事会协商决定,如今,污水经过处理后用于灌溉,既环保又省钱。

如果说普汤郎村的改变是“面子”的焕新,那么二街村委会他武村的移风易俗,则是“里子”的更新。“各位老乡,今天咱们讲讲移风易俗的事。大家都知道,以前办婚事,彩礼要十几万,酒席摆几十桌,有的家庭为了娶媳妇,花光了所有积蓄,甚至还欠了债,这值得吗?”在他武村民活动广场上,树苴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宣讲员张壮正用方言向村民们讲解移风易俗政策,村民们听得格外认真,不时有人点头附和。“以前办酒席,讲究‘八大碗’,主家欠债,客人也吃撑。”村民老张笑道。自从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了《婚丧喜庆事宜操办标准》,村里操办的婚丧喜庆事宜更规范了,村里的酒席少了,温情更浓了。
普汤郎村的整洁、他武村的新风,只是树苴乡通过“一约四会”机制促进文明乡风的缩影。近年来,树苴乡依托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将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强力推进移风易俗,为和美乡村建设“塑形”“铸魂”,让文明新风在全乡7个村委会、172个村民小组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