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楚雄田野,除了粮食归仓的丰收喜悦,更上演着“农业废料”的焕新蜕变。楚雄市通过推广秸秆饲料化加工技术,让过去“一烧了之”的农作物秸秆,摇身变为养殖牲畜的“营养餐”,既破解了农户秸秆处置难题,也为乡村生态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往年秋收后,散落田间的秸秆是农户的“心头愁”。随着机械化普及,农户自养牲畜减少,秸秆清运费时费力,焚烧又污染环境。今年,子午镇农户却迎来新变化——自家田里的秸秆由工人上门收割搬运,来年收购商还负责农田耕作,农户只需安心准备播种。“不用自己砍秸秆,省了人工成本,还能拿到收入,对我们农民太实惠了。”子午镇法邑村委会大白喇村村民李勇看着被收走的秸秆,满脸笑意。

秸秆回收的热闹场景,同样出现在东华镇朵基村委会的玉米种植基地。两台大型收割机轰鸣作业,金黄的玉米秸秆被精准收割后即时粉碎,工人默契配合将碎秸秆快速装车,全程高效有序。“今年我们签订的秸秆回收合同量超4000吨,眼下正抓黄金抢收期,每天回收量约130吨,已完成前期订单2000多吨。”楚雄滇榕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平介绍。

在子午镇,不仅成熟玉米秸秆受欢迎,鲜食玉米秸秆也成了“香饽饽”。走进袁家村委会的鲜食玉米田,采收后的玉米植株翠绿挺拔,刚割下的青贮玉米秆整齐堆在田垄间,透着清新青草香。数十名工人忙着搬运秸秆,一旁的大型粉碎机高速运转,成捆鲜食玉米秆送入进料口后,瞬间化为细碎的绿色饲料,顺着传送带落入运输车。“我们在这里加工的玉米秸秆青贮、黄贮覆盖约1000亩地,这台机器每天能加工50至60吨,加工好后直接送牛场。”秸秆收储大户鲁达友说。

秸秆饲料化,还让养殖户尝到了甜头。据了解,楚雄周边有100多家养牛场,对秸秆饲料需求旺盛。在楚雄市彝海街道楚雄宸溶养殖场,秸秆制作的青贮、黄贮饲料已成为养殖标配。“我养了300多头牛,全靠青贮、黄贮饲料喂养,每头牛每年大概需要5至6吨。和其他饲料比,用秸秆饲料更划算,一年能省60多万元,而且牛的消化和抗病能力都更强。”养殖场负责人鲁先贵算了一笔“经济账”,这种模式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帮周边农户解决了秸秆处理问题,实现“养牛户降本、农户增收”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