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山镇树牢“服务是最好的治理”理念,推动基层治理从“重治”向“重服务”转变,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抓治理优服务、抓机制增活力,强化党建引领,健全组织体系,搭建综治平台,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关口前移,让群众“话有说处、结有解处、苦有诉处、怨有发处、难有帮处、理有评处”,开启“幸福调解”中山生动实践,增强群众安全感、幸福感。
一、织密“一张网”,建强“幸福调解”主阵地
一是党建引领网格。中山镇把党的领导作为基层治理最大优势,紧紧依托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服务,以党组织体系为基础,以党总支书记、党小组长、党员为骨干,科学设置11个村级总网格、67个基础网格,266个小组网格、24个专属网格、650个微网格,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体系,以党建“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服务“千条线”,激活基层治理活力。二是提升履职能力。利用“三干会”、周三“晚间课堂”等有利时机,加强镇、村、组干部和网格员履职学习培训,当好“信息采集员、矛盾调解员、政策宣传员、安全巡查员、民生服务员、应急响应员”,有效发挥基层治理“千里眼”、“顺风耳”、“报警器”、“减压舱”作用。三是落实落细责任。制定《中山镇抓村促组联系包保方案》,实行主要领导包片、班子成员包村、干部职工包组、小组长和网格员包户制度,75名干部包保266个小组,主动与包保小组长建立结对关系,每10天与小组长联系不少于1次,熟悉掌握挂点包保对象矛盾纠纷、命案防控、安全生产、群众生活等村情户情,确保“幸福调解”人人肩上有担子。
二、搭建“两中心”,推动“幸福调解”聚合力
一是优化资源整合。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综治中心统筹、政法站所主抓、行业站所协同、各村关口前移”的基层治理格局,充分发挥派出所、司法所、洒鸡口法庭、交警中队、森林公安5家政法站所配备齐全的独有优势,探索“1+5+N”进驻模式,实行平安法治办常驻,派出所、司法所、法庭、交警、森林公安5家轮驻,受理解决一般性信访诉求,遇到急难险重问题及重大矛盾纠纷由综治中心统筹,召集5家政法站所及相关行业站所,集中力量解决疑难信访积案、化解矛盾风险。二是畅通诉求渠道。推进镇、村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建立镇、村两级综治中心“1+11”全覆盖和实体化运行体系,在综治中心设立统一受理窗口,对群众来访、咨询、求助、投诉等事项实行“一站式受理”,根据事项性质、复杂程度和部门职责,精准分流至相关职能站所或部门联动处理,实现让群众“最多跑一次”。三是推动“三所联调”。以镇综治中心为依托,推动“马缨花调解室”做好诉前纠纷调解,建立派出所、司法所、洒鸡口法庭合力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做到人民调解疏导在前、化解在前,有效防止“法赢情断”,确保案结事了、事心双解。通过“三所联调”合力化解非警务警情纠纷52起,法庭诉前调解纠纷12件,司法所、村组人民调解纠纷86件。
三、树牢“三理念”,提升“幸福调解”感知度
一是树牢服务理念。坚持“服务是最好的治理”理念,包组干部、网格员每月下沉网格收集群众诉求,建立辖区内不放心的人、不放心的事、不放心的地方台账,实行“清单式管理、销号制落实”。对群众反映问题,分管领导和职能站所负责人30分钟内予以解释答复,需线下解决的7天内反馈,用实实在在的服务成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目前,共受理解决群众诉求25件,线上答复群众政策咨询36次,帮扶困难群众65人次,申请高龄老人生活困难补贴12人,助力困难大学生16名,群众幸福感更加充实。二是树牢前端理念。构建“预防为主、排查在先”的工作体系,依托网格力量定期开展矛盾隐患排查,重点关注邻里纠纷、婚恋纠纷、家庭矛盾等易发性问题,建立“隐患台账”并动态更新。对排查出的问题,实行“首接负责”制,由小组长、网格员联合调解员第一时间介入,通过耐心沟通、心理疏导等方式,及时化解,避免小矛盾升级为大问题,切实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三是树牢法治理念。持续深化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通过“法律进村”“以案释法”等活动,引导群众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习惯。全镇政法站所和执法部门严格落实“三个规定”要求,强化内部监督,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公平正义就在身边。2025年以来,共培育“法律明白人”66名,开展专项普法8场次2600人,提供法律援助36人次,反诈APP预警劝阻200余人,上门劝阻20人次7,侦办诈骗案件3起,盗窃案件1起。
四、健全“四机制”,做好“幸福调解”新答卷
一是健全预警分析机制。构建融汇贯通数据共享体系,推动派出所、司法所、法庭、交警队、森林公安平台信息横向联动,镇、村、组信息纵向畅通,通过政法联席会议实行周调度、月分析,持续提升预警社会风险的及时性、准确性。目前,派出所接处警47件、排查涉诈高危人员12名、出租屋排查潜在隐患流动人员12名,法庭诉讼中发现高风险婚恋纠纷5件,司法所在“两类”人员监管中发现有暴力倾向风险人员7名,实现矛盾隐患由“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转换。二是健全闭环管理机制。围绕矛盾纠纷“受理—分流—处置—反馈”全流程,构建责任清晰的闭环体系。对排查受理的群众诉求和矛盾纠纷,由镇综治中心统一登记造册,根据诉求内容、风险等级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流交办至派出所、司法所等相关行业站所或村委会,并明确办理时限和责任人,综治中心做好后续跟踪督办和结果反馈,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形成从接收到办结的完整闭环。三是健全考核奖惩机制。根据《楚雄市激励村(居)民小组干部担当作为管理办法(试行)》《楚雄市命案防控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制定《中山镇村组干部绩效考核办法(试行)》,按照“谁挂点、谁联系、谁包保、谁负责”原则,班子成员、工作队长、包组干部对挂联村组矛盾纠纷、重点人员排查等履职情况纳入绩效奖惩,通过“考核+奖惩”双向发力,充分调动镇村组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四是健全跟踪回访机制。建立常态化跟踪回访机制,对已化解的矛盾纠纷,依据复杂程度和稳定性划分回访等级,即:一般纠纷在化解后1个月内回访,复杂纠纷在3个月内定期回访,涉及重点人群纠纷建立长期跟踪档案。通过采取上门走访、电话询问、邻里了解等方式,做好跟踪回访,请群众对“幸福调解”工作进行“阅卷”,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短板,不断完善办法举措,以实绩实效提升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以实干实为交出中山“幸福调解”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