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镇牢固树立“服务是最好的治理”理念,推动基层治理从“重治理”向“重服务”转变。坚持抓基层基础、治理与服务并重、激发机制活力,强化党建引领,完善组织体系,搭建综治平台,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关口前移,让群众有地方说话、解结、诉苦、获得帮助和评理,开启“幸福调解”的中山实践。

织密“一张网”,建强“幸福调解”主阵地。依托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服务,以党组织体系为基础,以相关党员为骨干,科学设置多种网格,形成治理体系,激活基层治理活力。提升履职能力,利用“三干会”“晚间课堂”等时机,加强镇、村、组干部和网格员履职培训,让其当好各类角色,发挥基层治理作用。落实落细责任,制定《中山镇抓村促组联系包保方案》,实行包保制度,75名干部包保266个小组,与小组长建立结对关系,每10天至少联系1次,掌握村情户情,确保“幸福调解”人人有责。

搭建“两中心”,推动“幸福调解”聚合力。围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社会治安风险防控,推进镇、村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1+11”全覆盖与实体化运行,为“幸福调解”提供坚实平台。整合资源,构建“1+5+N”进驻模式,平安法制办常驻,5家政法站所轮驻,受理一般信访诉求,急难险重和重大纠纷由综治中心统筹处理。设立统一受理窗口,实现“一站式受理、精准分流”,确保群众“最多跑一地”。推行“三所联调”,依托综治中心,联合派出所、司法所、洒鸡口法庭化解纠纷,人民调解在前,“马缨花调解室”诉前调解守底线。通过“三所联调”,成功化解非警务警情纠纷52起、法庭诉前调解纠纷12件、司法所和村组人民调解纠纷86件。

树牢“三理念”,提升“幸福调解”感知度。树牢服务理念。将治理思维从管理转向服务,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常态化走访机制,包组干部和网格员每月下沉收集诉求,对特殊群体和重点对象建档立册,实行“清单管理、销号落实”。针对急难愁盼问题,实行线上线下快速响应,分管领导和站所长30分钟内线上答复,线下按“7天工作法”推进反馈。目前已受理解决群众诉求25件,线上答复政策咨询36次,帮扶困难群众65人次,为12名高龄老人申请补贴,走访16名困难大学生,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树牢前端理念。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构建“预防为主、排查在先”体系,依托网格定期排查矛盾隐患,建立并动态更新“隐患台账”。对发现问题实行“首接负责”,由小组长、网格员和调解员第一时间介入,防止矛盾升级。树牢法治理念。以法治思维规范治理,双向推动群众守法、政府依法。深化普法强基补短板行动,针对特定群体开展普法宣传,普及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全镇政法站所和执法部门严格执行“三个规定”,加强监督,打击犯罪,优化营商环境。2025年以来,培育“法律明白人”66名,开展专项普法8场覆盖2600人,提供法律援助36人次,反诈预警劝阻200余人,上门劝阻20人次。

健全“四机制”,做好“幸福调解”新答卷。健全预警分析机制。构建数据共享体系,实现平台信息横向联动、纵向畅通,加强对重点区域、时段、人员的研判,提升预警准确性和及时性。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通过政法联席会议周调度、月分析,逐人逐事研判,实现矛盾隐患从“被动处置”转向“主动发现”。健全闭环管理机制。构建矛盾纠纷全流程责任闭环体系。镇综治中心统一登记群众诉求和纠纷,按原则分流交办,明确时限与责任人,加强跟踪督办和结果反馈,形成完整闭环。健全考核奖惩机制。严格执行维稳责任规定,落实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强化问责追责。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实施绩效奖惩,调动村组干部积极性,确保措施落地见效。健全跟踪回访机制。建立常态化回访制度,按纠纷复杂度和稳定性分级回访,采取多种方式了解当事人情况和群众评价,发现问题并及时完善,以群众感受检验工作成效,交出“幸福调解”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