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明网 >> 道德建设 >> 正文

德善之光闪耀文明之城——楚雄市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掠影

发表时间:2024-09-20 08:42 信息来源:楚雄新闻、楚雄州中心血站、楚雄市委文明办 作者: 阅读人次: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颜值”

更体现在“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城市温度

近年来,楚雄市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传播了社会主流价值,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形成了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人心善,风物美”逐渐成为楚雄人民的幸福底色。

助人为乐好少年 勇敢救人有担当

4月3日6时30分,一名女子在楚雄市南门坡路段骑行时,因操作不当不慎摔倒,挣扎起身后却又再次倒在了车流中,情况十分危险。此时,正在骑车去学校的曹建洪发现受伤女子后,立即冲向了车流中,将李女士搀扶至路边。“刚开始我看到她倒在地上时,有要自己爬起来的迹象,便以为她只是轻微擦伤,我就骑过去了。过了大概3秒钟,我又回头,发现她好像没办法自己控制身体,没办法起身,我就下车走回去,把她扶起来。当时感觉她的意识已经不太清晰了,已经记不清自己手机的锁屏密码,也不知道自己在哪个位置。” 曹建洪讲述着当时的情况。

不久后,女子摇摇晃晃准备离开时,曹建洪突然霸气说道:“先别管上班了,我送你去医院!”甚至他还报上了自己的身份,“我是楚雄一中高二年级八班曹建洪,路上有事我来负责!”在曹建洪和民警执意要求下,李女士才坐上了赶到现场的救护车,而此时,曹同学默默从人群中离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李女士康复出院了。出院后她第一时间来到交警大队寻找帮助她的交警和这名同学,并一起去到了楚雄一中高二八班亲自向曹建洪表达了感谢,并送上了锦旗。当天,楚雄市公安局也特别授予曹建洪“热心助人好青年”的荣誉称号。与此同时,学校也对曹建洪助人为乐的行为在全校进行了表扬。面对众人的赞扬,他说:“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我相信在别的地方遇到这类事件,我的同学们也会伸出援手的。”

警民携手救危急 司机连闯红灯获点赞

“我帮你们送过去!”今年5月,云南楚雄一名女子突发疾病蹲坐在路边,执勤交警见状立即上前询问。

“太疼了,直不起身子来。”此时女子疼得面色发白额头冒汗,见此情况执勤交警迅速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并呼叫周边巡逻警车支援。

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一辆蓝色出租车停了下来。“让她上我的车 我帮你们送医院!”司机班师傅主动上前提出了帮助。

“那你跟紧我 我来开道。”情况紧急,来不及多想,民警将女子搀扶上出租车后驾驶摩托车迅速为班师傅引路,仅5分钟便将女子送到了医院。经医生诊断女子系突发阑尾炎,已及时送往医院救治。“我人生中第一次超速,还连闯了3个红灯!”回忆起刚刚的一幕,班师傅还有点难以置信。作为一名出租车司机,班师傅驾驶的云ED09167十五年来没有闯过一次红灯。“开车稳,服务好!”一直是同事们对他的称赞。“不会处罚的,别担心!”执勤民警联系了交警大队监控中心,为班师傅说明了情况。最终班师傅的所有“违规内容”均免罚。“我把乘车费用先付给你。”在民警提出支付乘车费后,班师傅果断拒绝了。“咱普通老百姓也有当英雄的时候。”班师傅自豪地和民警挥手告别。

无偿献血十四年 让爱在热血中传递

顾勤言是楚雄市新村镇综合应急救援队的一名队员。从2009年他到广东打工了解到无偿献血并第一次成功献血至今,已参加无偿献血70次,总献血量达27600毫升,相当于一个成年人血液总量的5倍多。

2016年,顾勤言第一次到楚雄州中心血站。当年27岁的他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他说在微信朋友圈中得知楚雄州医院血液科有一名白血病患儿急需O型血小板,就立刻从距离楚雄市区100多公里外的新村镇赶来了。虽然是第一次捐献机采血小板,但他一点也不紧张,献完血后又匆匆赶回新村的工作岗位。临行前他郑重地告诉血站工作人员,今后如果有病人需要O型血小板可以随时联系他,他说,能为大家做点好事、帮助到其他人是很有意义的。


除了自己献血,顾勤言还积极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动员了不少亲戚、同事、朋友也加入了无偿献血队伍。他时常鼓励大家:“献血就是伸伸手的事,况且身体有造血机能,献出一部分,再造出新鲜血液来补充,就像这小河流水,比一潭死水好多了。你们看我献血证都有这么多本啦,身体还不是越来越棒!”在他的带动和感召下,大家纷纷撸起袖子,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

不时会有人问他:“你跑那么远的路去参加无偿献血,图的是什么?”他总会一笑置之:“什么都不图。我们应急救援队同时也守护着大山和森林,知道为国家守护森林树木有多么重要,但我觉得,人的生命远比树木珍贵多了,我也愿意做一名‘生命的守护员’,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缝补嬢嬢”,暖心又连心!

裁裤边、钉纽扣、换拉链,这些困扰群众生活的小问题,对于楚雄市学桥街社区“缝补嬢嬢”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就只是动动手的小事。

通过入户走访、张贴需求通知等方式收集居民需求后,学桥街社区计划招募一批懂缝纫技术的居民开展社区服务。71岁的张桂珍有着一手裁缝手艺,退休后一直想找点有意义的事做,在看到社区招募志愿者的信息后,她第一时间到社区报名。在社区的组织下,2021年2月,仅有两台缝纫机、两把椅子和一把遮阳伞的“缝补嬢嬢”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成立了。

“虽然我已经是‘缝补奶奶’了,但3年多来,每次活动我都是第一个到。”头发花白的张桂珍边踩缝纫机边爽朗地说:“能为大家解决点问题,哪怕是很小的问题,我都觉得心里很舒坦。”

除了缝补,志愿服务队还能改旧衣裳,引导年轻人勤俭节约。“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来找我们帮忙,皮包拉链坏了,换了继续背;裙子钩破了,打个补丁更时髦……”“缝补嬢嬢”曹家庆说。

当有行动不便的居民需要缝补衣物时,“缝补嬢嬢”便会上门服务。除了缝补衣物,“缝补嬢嬢”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还是社区邻里关系的调解员,遇到邻里群众的小摩擦、小矛盾,“缝补嬢嬢”就成为“知心大姐”,消除邻里误解、重归和睦。与此同时,她们还为10多名单身男女搭“鹊桥”,促成数段姻缘。一直为儿子婚事忧心的王阿姨,在一次和“缝补嬢嬢”曹家庆上门为她缝补衣服的闲聊中,了解到社区志愿者小慧是个热情开朗的姑娘,曹家庆便为他们互相介绍认识,一年后,两个年轻人喜结连理,还特地到社区发了喜糖。

学桥街社区党总支书记周丽华说:“我们社区位于城中心,志愿者多数是退休老同志,我们在老旧小区集中设立便民暖心志愿服务点,每周五上午固定开展义务缝补活动。提起‘缝补嬢嬢’,不止我们社区的居民竖起大拇指,连周边的很多居民都慕名而来。”现在的“缝补嬢嬢”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由开始的3人发展到14人,累计开展义务缝补志愿服务活动132次,服务居民3300余人(次)。“过去缝缝补补,缝的是穷日子,今天的缝缝补补,补的是幸福生活。”“缝补嬢嬢”王阿姨乐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