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网格”撬动基层治理“大效能”?楚雄市大地基乡以党建为引领,聚焦网格员能力短板,创新开展“靶向式”专题培训,通过精准施策、实战赋能,推动网格员从“单兵作战”向“全能尖兵”转变,实现“小事不出格、服务零距离”,绘就基层治理“幸福底色”。
靶向施策,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大地基乡党委聚焦“辖区广、村组散”治理痛点,精准把脉基层治理“病灶”,锁定网格员队伍“调解弱、传达慢、采集粗、效率低”四大短板,量身定制“四员培育计划”。矛盾调解实战化。建立“三早”调解机制:依托“民情晴雨表”预警系统早发现各类矛盾;通过“微网格调解台账”早介入明确纠纷类型、责任人员、化解时限;采取“一事一策”销号管理早化解,实现纠纷调解成功率100%。“以前遇到界至纠纷常犯难,现在有了调解‘工具包’,心里更有底了。”水卷槽村网格员李华明分享道。政策宣传本土化。针对山区群众政策知晓率不足70%的现状,打造“火塘夜话+双语讲堂+案例课堂”立体传播矩阵,以方言宣讲、场景嵌入、案例解析等方式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中邑舍村网格员李发亮开展彝汉双语宣讲,助推医保参保率月提升26%,实现政策“翻译”到户到人。信息采集精准化。构建“四个一”智慧治理体系,每日巡查捕捉基建隐患,每周走访跟踪特殊群体动态,每月更新保障数据鲜活度,每季研判支撑科学决策。聚焦治理关键领域精准发力,形成覆盖基建、民生、产业的多维数据库。民生服务温情化。立足山区服务半径大的现实,创新“清单+机制”服务模式。编制涵盖证照代办、农技指导等服务清单,创设“马上办、就近办、帮着办、跟踪办”的“四办”机制,组建“蓝马甲”服务队为89名特殊群体提供上门帮办,建立服务回访制度确保100%落实率。
精准赋能,锻造过硬本领的“练兵场”。面对山区治理复杂局面,大地基乡党委以“实战淬炼+体系重塑”双轮驱动,创新构建“三功筑基、五联聚力、三化固本”三位一体赋能体系,推动网格员队伍从“单科能手”向“全科标兵”蝶变。练好“三门功”锻造硬本领。方言沟通功要求掌握“火塘边讲政策、田埂上说故事、屋檐下摆道理”的沟通艺术;多元调解功创新“契约、图纸、情理”的“三维比对调解法”,建立历史契约数据库;应急处突功强化“三分钟到场处置、五分钟控制局面、十分钟上报情况”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升应急事件首控成功率。创新“五联法”构建新格局。建立联户包保、联情服务、联调共治、联创示范、联考问效机制。通过“1+N”联户机制,全乡网格员结对联系群众2625户,累计代办事项900余件;“星级网格”评比带动形成6个示范网格,服务效能突出获评“五星级网格”,带动全乡网格服务效能提升40%。严把“三化关”激发新动能。规范化管理实行“挂牌上岗、持证服务”;系统化培训建立“季度轮训+年度考评”机制;制度化保障将25名优秀网格员纳入村级后备力量人才库,其中11人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
成效凸显,绘就民生幸福的“新图景”。经过系统化、专业化培训,大地基乡网格员队伍实现从“业余选手”到“行家里手”的蜕变,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矛盾纠纷实现“一降一稳一升”。经过“靶向培训”,全乡矛盾纠纷同比下降38%,调解成功率始终保持在100%,协议履行率提升达100%。中邑舍村中村小组两户村民长达3年的土地纠纷,在网格员运用“三比工作法”调解下成功化解。政策知晓架起“连心桥梁”。通过创新宣传方式,群众对惠民政策知晓率提升至95%,医保缴费、养老保险等重点工作推进效率提高40%。红卫桥村“火塘夜话”经验被列为大地基乡基层宣传典型案例。民生服务跑出“加速度”。建立“四办”服务机制以来,网格员累计为群众办实事400余件,特殊群体关爱覆盖率达100%。“现在申领电子医保卡都不用去乡上了,真的很感谢你们能上门服务。”腊脚村一位行动不便的村民拉着网格员的手说道。数据赋能织密“防护网”。通过规范信息采集,建立包含基础设施隐患点137处、特殊群体信息251条、产业发展数据58项的动态数据库,为防汛救灾、产业发展提供精准支撑。今年利用网格数据及时排除道路安全隐患23处,避免了多起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切实保障了村民的出行安全。
从“治理末梢”到“服务前哨”,大地基乡的生动实践证明,党建引领下的网格化治理,既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关键抓手,更是践行为民初心的有效载体。随着“培训—实践—提升”良性循环机制不断完善,这张用责任与温情织就的民生“幸福网”,正在云岭山乡的沃土上越织越密、越铺越广。如今,行走在乡间,网格员的蓝色马甲已成为群众心中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