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号: cxs030-/2025-0208001 信息分类: 促进经营主体倍增
发文日期: 2025-02-08
发布机构: 楚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生成日期:
称: 楚雄市“六抓”经营主体 助推高质量发展
号:

楚雄市“六抓”经营主体 助推高质量发展

发表时间:2025-02-08
字体:[    ]

经营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底气所在、韧性所在,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关键力量。2024年,楚雄市认真落实六个大抓要求,把大抓经营主体摆在重中之重位置,树牢抓发展必须抓经营主体理念,以经营主体蓬勃兴旺支撑高质量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700亿元大关,达708.2亿元,占全州比重35.1%、增速4.8%,居全州第一位,经济贡献率达61.3%、拉动1.65个百分点,担当了全州发展压舱石、排头兵。

一是高度重视抓主体。把大抓经营主体作为一把手工程,把推动经营主体多起来、大起来、活起来、强起来作为政府鲜明工作导向和重要工作内容,落实落细经营主体倍增计划,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局面成形起势。2024年,经营主体总量突破10万户,每千人拥有经营主体数突破全国平均水平。注册资本过亿企业总量147家,四上企业568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户,3户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11户企业在新四板挂牌上市,宇泽半导体荣跃全省100强,成为云南省第一家独角兽企业,为楚雄市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二是精心培育活主体。抓品牌塑造主体竞争力,统筹推进园林城市、健康县城、知识产权推动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等创建,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个,彝人古镇被命名为云南省第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抓消费培育新业态新场景,成功举办新能源汽车展销会等系列活动,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节多元消费新场景;推出观象街秀场等多个创意空间和夜间集市,打造福火小镇等品牌;成功举办中国·楚雄2024年彝族火把节,策划系列活动120余项,推出吃火、玩火、恋火、红火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新场景,全年接待游客320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320亿元、增长10.5%;抓企业升规达限和产销分离,全面挖掘商贸经济潜力,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商贸企业纳入达限纳统企业名录库,2024年全年成功实施产销分离22户。全市拥有规上工业企业91户、限上商贸企业230户,亿元以上企业23户、十亿元以上企业5户、百亿级企业2户,绿巨人公司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三是精准招商引主体。把招商引资工作与经营主体培育紧密结合,围绕硅光伏、生物医药、风电装备制造、绿色铜、绿色化工五大重点产业链,精准绘制招商引资图谱,深入挖掘与链主企业、上市企业、龙头企业等头部企业的合作契合点,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通过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优质产业项目,促进经营主体数量和质量双提升。2024年,外出招商241次,新签约项目188个,总投资额323.16亿元,其中已落地项目121个、建成投产76个。

四是高效服务强主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服务引领,全省首推拿地即开工”“以函代证简易审批新模式,助推项目开工时间提前60天以上;秉持服务型监管理念,大力优化注册登记服务,实现手机秒办,系统秒批,压减一般性企业开办时间到0.25个工作日;实行市级领导挂点企业制度,成立园区企业服务工作站,开展局长坐诊接诉活动,设定涉企检查安静期;推广融信服平台助力330户企业获贷2.71亿元,银税互动授信小微企业119012.1亿元,累计减免税费4.79亿元;扎实开展集群注册试点工作,企业呈现井喷式长,2024年新增集群注册经营主体10875户。

五是做特园区聚主体。把园区打造为经营主体培育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聚焦新质生产力,打造三大标杆园区,全省首创静脉产业园区,通过圣铭再生铅等核心项目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全年实现产值6.5亿元,为无废城市建设夯实产业基础;以参一科技为牵引,联动大龙网、老虎云等平台深化数字赋能,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园企业爆发式增长,单行业拉动全市GDP增长2.3个百分点;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楚雄样板,挂牌成立全省首家国有人才发展集团,构建产业+人才双轮驱动生态,新增经营主体147户,实现产值29.6亿元、税收8400万元,为产业升级提供强力智力支撑。

六是激励担当稳主体。聚焦优势产业、立足发展实际,多维度鼓励创新、精准施策,力促经营主体高质跃升。在贯彻落实省州《进一步推动经济稳进提质措施》基础上,出台《楚雄市2024年进一步推动经济稳进提质政策措施》,从持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等6个方面提出57条具体措施,拿出真金白银支持经营主体,2024年兑现奖补资金3669万元(其中市级财政兑现奖补资金1213.5万元),惠及企业200户;实施小微企业贷免扶补”156人,发放金额3093万元,担保贷款85人,发放金额1892.3万元;创新开展八比八拼月擂台行动,激励干部职工比学赶超、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