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楚雄市公安局高新区派出所以“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为追求,以打造“平安高新区”为目标,整合资源优势,强化主动防控,做实基层基础,在提升派出所主防能力、夯实维护安全稳定根基、强化社会治安防控方面作了一系列尝试和创新,通过主防勤务的调整,警情多、发案高、基础弱、治安形势复杂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扭转,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年内辖区刑事案件发案同比下降35.4%,其中:电诈案件下降32.8%、治安案件下降30.2%、案件类警情下降27%。
一、屯警街面,应急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坚持“情指行”一体化、实战化运转,将110值班警力分成3个组并屯警街面,实现有警出警、无警巡逻。在彝人古镇、井家小区等治安复杂区域设置4个网格执勤点,组建50人的街面巡逻骑警队(白天20人、夜间30人)和8人的专职反扒队,实现街面警力“点、线、面”结合,巡逻、值守和接处警“多职合一”。在强化日常社会面巡逻防控的同时,做好应急联动,确保实现“1、3、5分钟”快速响应。结合辖区治安实际和重点时段,科学布警、显性用警,灵活机动调整巡防力量,深入开展社会面治安巡逻防控和执勤值守,最大限度屯警街面,着力提升见警率、管事率、震慑力,开展街面巡逻6776余人次,为群众解危救困56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了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树立了公安机关良好形象。
二、警力下沉,主动警务力度进一步实化。按照40%警力配备社区民警,推动警力下沉、警务前移、警力前置、驻守一线,有效开展社区警务、巡逻防控、治安秩序维护、矛盾纠纷化解、受理群众救助等工作。将辖区彝人古镇、车坪、永安社区8名社区民警和20名辅警实实在在沉到社区,真正实现社区民警由“下社区”到“在社区”的转变。建设以彝人古镇社区警务室为试点的综合办公区,深度挖掘职能部门、企业单位、社会组织、治安志愿者等力量,完善信息联采、隐患排查、人员联控、矛盾联调、治安联防“五联”机制,持续擦亮“蓝背心工程”“彝枫义警队”等品牌,化解矛盾纠纷3060起,切实提升群防群治质效。
三、专项攻坚,打击犯罪举措进一步强化。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调整充实反扒队和案件攻坚小分队,不断强化对盗窃两车、扒窃等侵财违法犯罪打击。采取视频巡查+情报研判+警力投放方式,实现街面侵财案件快侦快破,打掉作案团伙6个24人,抓获网上逃犯22人,为群众挽回损失188万余元。持续推进反电诈工作专班小分队建设,常态化开展电诈案件防范宣传,将防诈骗宣传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宣传教育,自制宣传卡片、宣传牌到人员密集场所进行悬挂粘贴,发放宣传资料2.4万余份,安装国家反诈“APP”7000余人次,受教育群众4.1万人次,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群众经济损失。
四、做实基础,治安要素管控进一步巩固。以“冬季行动”“治安复杂区域清查整治行动”为抓手,集中警力优势,有侧重、有计划推进辖区行业场所清查检查全覆盖,督促落实整改内部安全隐患问题,进一步促进行业场所经营管理规范化。强化危爆场所检查排查、督促整改,提升危爆物品的掌控和监管力度,实现危爆物品生产、储存、使用全链条闭环监管。针对辖区出租房屋多、流动人员多的实际,坚持“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做实做细“一标三实”基础数据信息采集维护,确保数据信息精准鲜活,做到“人、事、地、物”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
五、科技赋能,派出所管理服务进一步升级。持续加大智慧安防“改、扩、建”,打造视频数据“建、管、用”的“智能安防”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充实辖区出租房、宾馆酒店及娱乐场所监控覆盖率,指导居民小区、重点部位物业公司建设“智能安防”系统,为视频巡查提供支撑,真正实现辖区智慧管控。推动标准化“案管室”建设,及时梳理案件管理、审批流程中的盲点、痼疾。针对常见多发的执法问题,设置风险预警指标,自动对异常案件进行识别、预警,并及时纠正。利用智能警务技术及法制员监督,案件办理质量评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办案中的程序瑕疵和实体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