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号: cxs014-/2023-1227001 信息分类: 脱贫攻坚成果及农民增收
发文日期: 2023-12-27
发布机构: 楚雄市乡村振兴局 生成日期:
称: 楚雄市:完善“五个链条”,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
号:

楚雄市:完善“五个链条”,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

发表时间:2023-12-27
字体:[    ]

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大地基乡充分利用红卫桥村低热河谷的气候优势以及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投入资金160余万元实施一批村庄规划、环境美化、产业特色化项目,红卫桥乡村旅游目的地逐渐“出圈”。

完善党建示范链 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围绕“抓党建、强组织、兴产业、促振兴”的发展思路,加强党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高位统筹,把党组织建在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之上,坚持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凝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组织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培训和专题调研、考察学习,拓宽党员干部视野,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定期召开乡村振兴现场会,引导党员干部参与乡村规划、产业发展、环境整治、项目监督等工作中。积极构建“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奋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切实让党旗飘扬在乡村振兴一线。

完善基础规划链 打造高起点布局“新空间”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发挥红卫桥村区位、交通、气候和资源优势,主动融入省、州、市发展战略,研究制定《马龙河流域综合开发规划》《红卫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和资源整合利用,以项目投资引领乡村多元发展,规划重点项目30个,预算4000余万元。

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实施一批村级小集镇和文明村组建设项目。聚焦乡村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马龙河—白衣河沿河走廊发展轴,构建稳定的内外市场,促进楚雄—双柏区域互通、经济互动,探索乡村振兴楚雄新实践。

完善产业提质链 拓展高效益增收“新渠道”

巩固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坚持做大传统产业、培强特色产业,围绕红卫桥村气候特征,着力培育“热带果蔬、烟草畜牧、林下种养殖、中药材和野生菌”四个产业带,产业促振兴效益日趋显现。持续完善土地要素配置,推进补充耕地项目和城乡用地增减挂钩,种植粮食作物2650亩,建设基地种植热带果蔬2130亩,产业发展支撑能力逐步增强。

加快产业品牌创建和市场对接,成立红卫桥村级供销合作社,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数字产业体系,引导农村电商、乡村物流向村组下沉延伸,建成电子商务服务站1个、产业服务联络站2个,切实把市场和服务转移到一线,促进产供销有效衔接。

完善生态保护链 提振高水平竞争“新优势”

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保护与乡村规划建设、人居环境提升、绿美乡镇创建有机结合,围绕马龙河流域美丽长廊建设总体要求,投资172万元实施增绿补绿工程和景观工程,投资30万元整治村组环境,投资15万元开展美丽庭院打造,积极在污染防治中求实效,厚植绿色底蕴,涵养生态财富。

贯彻“水岸同治、监管结合、全民参与”的方针,建立马龙河、白衣河“河长制”工作长效机制和全民治水新模式。累计开展巡河60余场次,清理河道垃圾和污染物20余吨,从严整治污染环境、破坏河流生态的违法犯罪行为。近年来,河流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

完善文旅融合链 激活高标准赋能“新业态”

坚持以水为媒、以水兴业,投资200余万元实施一批文旅融合项目,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水岸经济,走出一条以文促旅、以旅带农的发展新路子。依托特色产业、特色餐饮、特色文化,培育壮大红卫桥乡村旅游品牌,由粗放式“卖风景”向精品化“卖生活”经营转变,提高市场兼容性,促进持续增收。

创新“互联网+乡村旅游”营销举措,打好线上线下、内宣外宣组合拳,依托新媒体平台,生动展现红卫桥村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目前,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带动群众增收130余万元,文旅融合发展迈出崭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