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号: cxs010-/2023-0911030 信息分类: 思源中学信息公开
发文日期: 2024-07-09
发布机构: 楚雄市教育体育局 生成日期:
称: 楚雄市思源实验学校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6年)
号:

楚雄市思源实验学校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6年)

发表时间:2024-07-09
字体:[    ]

前 言

楚雄市思源实验学校位于楚雄市彝海社区思源巷66号,于2015年6月开工建设,2016年6月竣工,由言爱基金有限公司捐资1000万元、市委市人民政府配套资金9000余万元建成,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寄宿制实验学校,由楚雄市教育局精心筹建并直属管理,学校规划规模为51个教学班2550名学生,1000人全寄宿。2021年9月有49个教学班,2583名在校学生,教职工163人。

学校占地72.38亩,总建筑面积26212平方米。建有7186㎡五层教学楼和3300㎡四层教学楼各1幢、3246㎡四层教学综合楼1幢、4934㎡六层学生宿舍楼1幢、2254㎡二层食堂1幢、1340㎡多功能厅与风雨操场1幢、2781㎡六层教师周转房1幢、554㎡二层浴室1幢、325㎡看台一幢、86㎡大门一幢、连廊140㎡、自行车棚65㎡,300米环形塑胶跑道田径运动场1个、足球场1个、篮球场4个、排球场4个。整个项目建筑占地面积为9318.9平方米;建筑密度19.3%;绿化面积16907平方米,绿地率35%;道路广场面积21906.5平方米。建成高标准的基础网络、安防系统、广播系统及一卡通综合管理平台,配备先进的计算机、音乐、美术、形体教室及标准化阅览室、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地理、心理咨询等专用馆室。

第一章 学校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社会环境分析

一、社会环境分析

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基础的文章。基础教育要树立强烈的人才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教师教出风格。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于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观点和论述,提出了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它重新确立了教育的地位,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进一步凸显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过程中的作用。它将十七大报告中的“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进一步调整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强调教育的战略先行地位。它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及其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二、教育任务环境分析

满足楚雄东南片区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给偏远地区学生提供更多良好的受教育机会、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二节 学校内外部条件

一、办学育人发展优势

(一)党政关怀

楚雄市委市人民政府及教育局对学校关心支持力度大,市属各部门也对学校比较支持。

(二)硬件优势

一次性投入“上亿元”:言爱基金有限公司捐资1000万元,楚雄市人民政府筹资9000余万元。按照“可持续发展、宁静舒适、安全实用、优美自然”的理念一次性规划、设计、建设整个校园,形成“一环、一院、两片、三廊”的园林景观特色,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建成“数字化智慧校园”,各功能馆室、仪器设备配备齐全,可高标准满足在校师生教学、办公、阅读、运动、食宿等需求。

(三)区位优势

1.经济发展,学校地处楚雄市东南现代新城核心区域,楚雄烟厂新区、医药园区、工业园区等均在附近,学校周边地势平坦,小区林立,商业发达;

2.交通便利,阳光大道及东环路环绕在周边。

(四)文化孕育

学校所在地为民族文化气息浓郁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周边有楚雄州文化活动中心、彝海公园等公共服务场所,受到朴素、热情的少数民族文化熏陶,对学校发展有促进作用。

二、办学育人发展机遇

(一)学校管理

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完成智慧校园建设,能有效运用综合管理平台实现精细化、数字化的一流管理。

(二)队伍建设

校长、副校长及全体教师已配齐配强,强化培训,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已建成。

(三)办学条件

阳光大道及东升路环绕在周边,州文化活动中心、彝海公园离学校不足1公里。校区环境安全舒适,处处“有绿可赏、有景可看”。

(四)办学质量

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育人实现“纵向融通、横向整合”,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实现“统一规划、全面发展、特长明显、德才兼备”,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班级管理上、文化培育上、学生学习内容及方式上、学生特长培养发展上的“无缝对接”,夯实学生生命厚度,培养学生体艺特长,普适性和选拔性兼具。并实现小学直升初中,减除学生家长多次择校困扰。

(五)师生服务

学校将扎实落实“两免一补”等学生关爱政策。同时,标准化食堂、师生宿舍、淋浴室、办公教学设施设备及公共活动区域、高标准网络环境能使全体师生学习、工作、生活高效便利而舒适。

三、办学育人面临的挑战

(一)学校为新建实验学校,教师的“团队经验”不足,班子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进一步“磨合”,办好九年一贯制学校面临的挑战较多。

(二)学校所在位置属城乡结合部,招生片区属于政府拆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革较快,学生、家长、家庭及社会情况较为复杂多元,给学校教育带来一定压力。

(三)部分学生在校全寄宿,教师工作量增加,学校管理难度较大。学生多数来源于农村或是“农转城”家庭,和生源大多数是城市的周边学校相比,我们要在学业质量上领先所面临的挑战较大。

(四)老牌城区学校知名度高,对学生生源吸引力较强,家长及学生对我校观望态度有所显现,这无疑对我们的综合实力及宣传引导等工作均提出更高要求。

(五)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关注度非常高、期望值也非常高,致使学校办学压力增大,处理短期效应与长期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

(六)片区内新建小区越来越多,招生压力增大,土地和教学用房及实施设备严重不足。

第二章 学校发展目标及办学核心理念

明确的办学总目标及核心理念是保障学校办学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支撑。对办学总目标、核心理念、发展思路进行明确定位,统一思想认识,规范办学行为,将有力促进学校的发展。

第一节 办学育人总目标

办学育人总目标:“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出成效,五年铸品牌”的目标基本完成。通过继续发展,进入学校发展的第二个五年目标:质量阶段,实现质量的“零缺陷”,质量稳步发展。继续打造 “东南新城全面育人优质学校”、“楚雄市特色九年一贯制示范学校”、“区域内‘管理严、队伍强、条件好、服务特、质量优’的品牌学校”。实现教师乐教、学生愿学、家长满意、具有地域特色的实验学校。

一、构建发展机制

党政工三位一体,发挥各自职能,校长全面统筹,确保学校高效运转。学校发展强调思想和理念引领,以“人”的发展为本,建设优质人力资源队伍。在追求特色办学和各项育人成绩中,不断加强学校的实验成果推广力度,增强影响力和示范作用。

二、抓好班子建设

建设目标:整体素质优良,管理水平逐年提升,胜任管理工作,计划措施得力,制度智慧增强,管理绩效取得良好效果;领导团队职责分明,运行通畅,决策民主,管理规范,团结协作,改革创新,作风深入,公正廉洁,职工满意度高,班子年龄结构、能力结构合理,后备干部培养落实到位。

三、带好教师队伍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起能有效优化教职工队伍的机制。

四、抓牢立德树人

坚定信心抓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德育工作体系,建立起办学育人的优良文化环境。

五、实现身心健康

确保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发挥体卫艺、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在办学育人中的优势和独到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促进学校成为“质量一流、和谐高雅、充满活力”的育人学苑。

六、确保安全有序

不断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严格落实责任措施,创建平安校园。

七、紧抓质量提升

守住“教育教学质量生命线”,落实管理、科研、激励等措施,克期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全市领先,全州有影响”的目标。

八、实现发展性评价

严格执行过程性测量评价,评价重点检测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现状及发展,建立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

第二节 办学育人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外取人信 内聚人心 一以贯之

校 训:言美仁爱 慎思溯源

校 风:荣誉 责任 勇气 自律

教 风:忠诚 敬业 笃行 善导

学 风:“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学生培养目标:通过加强学生公民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存善心、行善事、说好话、做好人”,同时有着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的受社会认可的现代合格公民。

教师发展目标为: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自主的队伍建设。以激活教师主动和谐发展的内驱力为主要策略,以开展教育科研为重要手段,以青年教师发展为重点,努力建设素质优良并具有奉献和创造精神的教师队伍。

一、核心理念“外取人信、内聚人心、一以贯之”

外取人信靠质量,靠信誉;内聚人心,明确目标,管理严格,师德为先,激励为主;目标确定,一以贯之,坚持到底。

二、校训“言美仁爱,慎思溯源”

其内涵理解为:培养人格、行为高尚的人,办声誉较高的学校,培育宽容、慈爱、感恩、友善的校园情感,构建和谐的学校氛围,仁而爱人的高尚情操,营造“真善美”的校园文化。学习、做事要谨慎思考,三思而后行,要追本溯源,探寻事物的根本、源头。嵌进“言爱”、“思源”有学校受到香港言爱基金会的资助,含有感恩之意和学校名称。

三、校风“荣誉、责任、勇气、自律”

其内涵理解为:要视个人、学校、国家荣誉为生命,勇于担当,把责任扛在肩上,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面对邪恶浩然正气,同时,做到心中有责、心中有度、心中有戒。培养新时代的绅士精神。

四、教风“忠诚、敬业、笃行、善导”

其内涵理解为:要求对国家、学校、事业、同事、学生、亲人真心诚意、尽心尽力,没有二心,做到忠诚可靠、做到诚信、守信和服从。要求在工作及学习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切实履行,专心实行。做到行为淳厚,纯正踏实,善诱善导。

五、学风“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其内涵理解为:“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在老师循循善诱下,用学识使自己博学,以礼节来约束自我。

第三节 办学育人发展的总体思路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科研兴教、实干兴校的办学思路,围绕干部、教师、学生、员工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其工作推进序列是:校长抓干部,干部促教师,教师、员工服务学生,学生在学校及家庭通力配合的教育作用下,主动发展,成人成才。

办学育人的发展思路:通过优化学校运行机制、教师专业发展、员工优质服务、学生自主学习、家校合作等工作,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在目标工作中、在研究工作中、在创造工作中、在实干工作中的办学行动体系,保证办学的绩效,创造办学的品牌效应。

第三章 目标分解及任务

第一节 德育目标及任务

习近平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一、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学校德育工作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以育人为根本,以主体 教育为抓手,以学科教育为载体,紧密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实际,加强社会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法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热爱学习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等。熏陶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和引导学生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二、德育工作总体目标

(一)三年目标

1.形成一支精神饱满、工作热情、业务能力强、综合素养高、有教育思想的教师队伍。

2.建设出一支工作认真负责、有爱心的高水平、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

3.继续抓好学生自主管理团队,实现学校德育管理规范化、常规化。

4. 建立健全、做优做强思源阳光成长银行、完善学生德育积分体系。

5.挖掘校本德育资源,完成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

6.构建学科德育体系。

(二)五年目标

1.依托思源阳光成长银行,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规范的、常规化的学校德育管理体系。

2.建编一部融合思源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校本教材和指导手册,扎实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

3.学校德育工作树立品牌,在省内外形成一定名气。

三、实施措施及方法

(一)第一阶段(2021.09—2022.07):

1.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利用教职工大会、政治业务学习、班主任培训等对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进行培训、培训融入学校核心价值观、办学支柱体系等认知,让全体教师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

2.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

(1)利用各种机会加大对班主任培训。

(2)结合绩效分配制度,建立班主任评价体系。

(3)充分利用校本培训宣传表彰优秀班主任的先进事迹,推广先进经验。

3. 切实开展家长学校工作。

(1)每学年确保2次以上家教培训,通过邀请专家老师、本校教师、学生家长三个渠道对全校学生家长进行家教培训指导。

(2)班主任通过多渠道做好家访工作,每年实现一轮全员家访。

(3)开展“家长到校一日”活动。活动要做到实际、合理、有效。

(4)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继续推进家长“义工日”活动,让家长参与学校工作。

4.完善学校德育管理制度、增强思源阳光成长银行管理建设、配优配齐软硬件。

5.逐步推进班级文化建设,树立班级形象,争创班级特色。

6.构建学科德育体系,制定学科德育目标,推进学科德育。处理传承民族文化与回归生活的辩证关系,找到课程德育的生长点。

(二)第二阶段(2022.09—2023.07)

1.以校本教研为切入点,创建自我反思、合作共创的教师文化;以课程为载体,营造自我体验、自主发展的学生文化。

2.建立以符合时代特点、学生个性的新校园文化系列:如:校刊、校报、校广播站等建设,将教书育人的丰富内涵孕育于其中,影响激励每个孩子。

3.创建知荣明耻的班风,团结友爱的集体,温馨活跃的班级文化,身心双健的群体,成为每个孩子“我进步、我成长”的快乐大家庭。

4.创建和谐的文明校风、净美的成长环境、活跃的社团活动,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灵动的精神家园。

5.每年定期召开高质量、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科技节。

6.深化管理,制度保障。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创新管理制度,健全人才管理机制,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关心爱护每一位教师,使人才创造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绩效有奖励,让他们工作有甜头,有想头,有奔头,形成比奉献、比学习、比教研、比成长、比业绩的积极进取的良好局面。

(三)第三阶段:(2023.09—2024.07)

1.形成学校德育管理规范化、常规化。

(1)各班按学期制定符合班级实际、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班队工作计划,学期末做好工作总结,总结好完成学期工作情况、见到的实效与工作反思。

(2)要求学生按学期制定学习目标、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目标,节假日学习时间安排。

(3)结合“教师节”、“国庆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4)结合“元旦”、“五四青年节”、“纪念抗战胜利”等节日灵活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治教育等活动。

(5)学年度4—6月份开展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

(6)上学期开展全校主题班会评比与观摩活动。

(7)下学期开展全校主题队会评比与观摩活动。

(8)每月组织一次班主任例会,每季度要有一次班主任培训。

(9)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全校性安全、法治教育讲座,并层层签订责任状。

(10)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检查、管理和考核,做好常规工作,常抓不懈,认真落实,从小事入手。

2.挖掘校本德育资源,完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

3.构建学科德育体系。努力做到“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

(四)第四阶段:(2024.09—2025.07)

1.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规范的、常规化的学校德育管理体系。

2.学科德育体系得到更深、更广的构建与完善。

3.形成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常规化。

(五)第五阶段(2025.09—2026.02)

1.形成我校稳定德育特色。

2.努力构建和完善体现时代特征和我校特点的德育新格局。

第二节 教学目标及任务

一、基本情况

初中部学生现有20个班1047人,其中乡镇推荐1个班45人,其余学生来自政府划片区域,全体学生实现全寄宿,小学部学生现有29个班1542人。目前已达到终极规模,但由于周边小区建盖不断增加,学校未来就读人数将剧增的,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

二、五年目标综述

1.学校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以人为本,尊重差异,面向每一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通过开展有效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将教师集体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同时培养出一批学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2.加强教学管理的基本制度建设,建立教学工作运行机制,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认真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结合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的特点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校课程体系,在初中学科建设中突出音乐、体育、美术、舞蹈等特长育人特色。把握教学规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结合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强化学科教学行为规范,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良好的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机制。

3.具体目标和任务描述

(1)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提升专班,完善教学管理评价基本制度,保证教学工作高效运行。

(2)加强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实现名师培养战略,形成几个在全市乃至全州有影响的名师工作室,相应学科在全市全州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3)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作为主抓手,建设教学、学习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学习型组织,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浓厚的学习风气。

(4)进一步壮大骨干教师队伍,完善骨干教师培训选拔机制,使90%的学科有市级及以上的骨干教师,并对学科教学发挥指导示范作用,并形成一支骨干教师梯队:省州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

(5)贯彻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认真贯彻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研究教学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

(6)整合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不断完善学校课程建设,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增强课程的选择性,积极开发并规范校本课程,打造2-3门在全州具有影响力的特色精品校本课程。

(7)结合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强化学科教学行为规范,提升教学有效性,全面落实“双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五项管理”。

(8)加强课堂教学的评估与指导。把握教学规律,改革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继续加强和完善教师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活动,打造精品课堂,积极创建平台,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并获得奖项。

(9)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建立完善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搭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大教研会商的力度,实现智慧共享。

(10)加强语言文字工作,实现“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加强师生讲普通话、写毛笔字等基本功练习。

三、分段目标措施

(一)三年目标

1.完善教育教学质量领导机构建设,教学管理系统健全,管理到位。组建骨干力量均衡、思想稳定的专业发展教师队伍。

2.认真开展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3.认真组织研究课、观摩课等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增强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4.学校管理层的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坚持听课制度,发现并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每学期听课数量要求是:中层干部不少于30节,校级领导不少于40节,任课不满5年的教师不少于30节,其他教师不少于20节。

5.进一步规范备课,加强辅导和培训,引导教师把侧重点放在对教材的深入理解上,放在学生学情的掌握上,放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上,为实现“一流的课堂艺术吸引学生”打下基础。

6.加强对艺术课、体育课的指导及管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组建学校田径队、各类球队、合唱队、管弦乐队,开展日常活动或训练。

7.按照课程要求,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开设选修课,找准突破口,逐步规范选修课的课程管理和教材编写,力争三年内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选修课教材。

8.调整组建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队伍,使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为一线教学提供坚强保障。

(二)五年目标

1.打造好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学管理队伍、一线教学队伍,每个学科都有市内学科带头人,学校成为楚雄市教研活动的首选基地。

2.进一步修改校本教材,在全市乃至全州展示学校特色课程。

3.教育教学综合实力达到全市领先水平,小学抽考年级、毕业年级、初中学业水平测试均达到全市前列。

四、学业水平测试分年度目标

在每学年学业水平测试中,在全市同类学校中实现以下目标:

2021—2022学年:保持前三,力争部分科目进入前二;保持全州同级同类学校第一名。

2022—2023学年:保持前二;保持全州同级同类学校第一名。

2023—2024学年:保持前二,部分单科科目进入第一;保持全州同级同类学校第一名。

2024—2026学年:保持前二,进入全州前列;保持全州同级同类学校第一名。

第三节 科研目标及任务

我校是九年一贯寄宿制实验学校,第二个五年是我校发展的关键的五年。为大力实施科研提质、科研兴校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研团队研究、指导、服务等作用。学校的科研工作要发挥新招教师团队单兵作战能力强、教师青春活力涌现、年龄结构合理、学科均衡等优势,依托学校的优质资源,凝聚全体教师的教育智慧,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抓手,积极开发适合本校发展的课题,使学校的教研工作尽快开展起来,进入正常运转轨道,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特色化。

一、工作目标

(一)科研兴校意识得到牢固树立。形成依靠科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学校发展步伐的共识,营造人人支持、个个参与的教育科研氛围。

(二)教育科研责任到人。校级领导、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四级教育科研会商网络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引领能力不断提高。

(三)课程过程管理更加有效。所有处室、全体教师都能进入研究状态,在校本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有教育科研成果在全市乃至全州产生积极影响,打造出具有思源特色的科研品牌。

(四)评价激励机制更加完善。教育科研投入得到保障,表彰奖励力度进一步加大,学校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五)教育科研促进办学品位提高的作用显著提高。在参与教育科研的实践中,所有教师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名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学校的科学管理水平得到增强,办学特色得到彰显。

二、基本任务

(一)实现“纵向融通、横向整合”

将义务教育阶段九年学习作整体统一规划,对中小学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提高学习效率,实现中小学无缝衔接。

(二)强化过程管理

积极开展学校全面质量管理下的科研管理,建构管理网络、明确职责制度、规范管理流程、积极有效评价、努力提升质量。

(三)促进专业化发展

建设一支有专业人员引领,以科研骨干为主体的学校科研队伍,由点带面,引领学校教师研究,进一步培育教师科研素养,促进绝大部分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加快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四)积淀科研文化

以课题项目引领为主线,组成问题解决的研究共同体,形成争创校内学科教科研基地的机制,在行动研究、案例分析、实践反思三个平台上开展行到研究的实验,形成有组织和非组织共同融合的学校科研局面和科研文化,争创全市、全州科研先进学校。

三、分段目标简述

(一)一年见成效

继续加强学校校刊编辑部力量配比,做优校刊“思源之星”;做强“思源文苑”;使之成为学校教科研的成果展示的主阵地。

(二)三年成体系

1. 通过三年努力,建立校级学习型共同体,教师素养得到进一步加强,建立和实现3个以上的名师工作室,以点带面。

2. 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双语、航模、球类”九年培养模式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五年出经验

通过五年的努力,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形成品牌,对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素养提升的指导推进作用明显,在全州范围内推出一批有价值的科研经验,申请国家、省级立项并完成结题1—2个课题。

四、具体措施

(一)及时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科研促教、科研强校的意识

要通过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工作,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加快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最终实现科研竞争实力等关键办学指标的显著提高。把握科研创新这个灵魂,牢固树立“创新”的意识,营造宽松创新的环境,要鼓励十年磨一剑的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摒弃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行为。

(二)认真做好规划,积极寻找外部资源,实施名师战略。

要紧紧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纲要,积极寻求外部资源,实施学校名师战略,在未来五年的时间培养和实现3个以上的州、市级名师并成立工作室。

(三)加强科研工作的氛围营造和投入力度

要不断加强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在原有基础上建立和健全学科教研、校级教研、学术教研等工作的体系和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掘优势与特色,并形成物化成果。

(四)树立团队意识、建设创新团队、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

牢固树立团队意识,努力打造一批有优势特色、有创新能力、有团结协作意识的优秀创新团队。通过五年的引领,学科科研团队能自主开展学科和学术方面的研究,教师个人形成学习自觉,专业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学校建成学习型共同体。

第四节 学校校园建设和教学设备配置目标任务

我校是一所一次性整体规划设计建设的现代化学校,目前的教学用房、辅助用房、运动场地、教学仪器设备、信息化设备等基本能够满足办学所需。但通过前五年的发展,校园建设、教学设备配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未来五年的发展,结合学校“十四五”规划,对各方面将做出新的努力。

分段目标

(一)一年目标

1. 积极争取基建项目,新建教学楼一栋,增加教室容量,有效缓解片区就读学生压力;

2. 实事求是分析学校现有馆室,结合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馆室。

3. 充分发挥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优势,提升学生学科学习容量。

(二)三年目标

1. 争取建设用地50亩,做好学校发展基建五年规划,积极争取项目,建设室外运动场18820㎡(内含400米跑道运动场一个、篮球场4个、网球场2个);水体景观1个;建筑面积2781㎡;

2. 积累提炼学校核心文化主题,打造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科技主题展厅1间;

3. 补充损耗仪器设备,争取配备第二批专用馆室所需教学仪器设备;

4. 建设书法、美术、科技特色教室3间,并配备相关用品。

5. 建设“校史馆”和“校史教育馆”。

(三)五年目标

1. 学积极争取项目,建设综合教学楼1栋,建筑面积25972㎡;学生宿舍1栋,建筑面积7500㎡;学生食堂1栋,建筑面积4790㎡;将校舍全部投入使用,发挥其作用;

2. 专用馆室教学仪器设备配备齐全,适时得以补充,正常使用,发挥积极作用;

3. 能有效结合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着力探索和增强学校个性化社团建设。如管弦乐、棋牌、机器人、航模等;

4.学校校园文化主题结合学校办学理想和价值观,文化得到彰显,浓厚的文化氛围充满整个校园影响着每一个师生。

5.学校信息化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教育教学数据库能充分运用,学校能运用信息化手段高效科学的管理学校事务,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在学校班子的精诚团结、坚强领导下,通过广大教职工的不懈努力、顽强拼搏,通过未来五年的努力,楚雄市思源实验学校要努力成为“楚雄州全面育人的优质学校”、“云南省九年一贯制示范学校”、“区域内‘管理严、队伍强、条件好、服务特、质量优’的品牌特色学校”。实现教师乐教、学生愿学、家长满意师生共同发展的现代化特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