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号: cxs001-/2023-1026010 信息分类: 专项规划
发文日期: 2023-05-16
发布机构: 楚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 2023-10-31
称: 楚雄市林业和草原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2025年)
号:

楚雄市林业和草原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2025年)

发表时间:2023-05-16
字体:[    ]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楚雄市与全国一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建设美丽楚雄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关键阶段。加快推进楚雄市林业草原现代化建设,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生态强市、美丽楚雄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国家和省州总体部署要求及《楚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楚雄市林业和草原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2025年)》,旨在全面总结楚雄市“十三五”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成就和经验、分析“十四五”时期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建设任务、重点工程及保障措施。本规划是全市推进林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是制定林草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全面开启新时代林业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十三五”以来,全市林业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维护森林生态安全,大力推进绿色惠民,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国土绿化水平持续提升,森林质量显著上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经济稳步增长,富民成效更加显著,初步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林业发展路子。

第一节 “十三五”建设主要成就

“十三五”规划主要任务全面完成,约束性指标顺利实现,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高,生态稳定性明显增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5.62%,超过规划目标3.5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2440.34万立方米,超过规划目标232.34万立方米;森林面积503.58万亩,净增34.05万亩;湿地保护率70.05%,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达90%,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一、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高

深入开展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全市完成营造林22.7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0.78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森林管护517万亩,四旁植树501.61万株,公益林建设人工造林1万亩,森林抚育3.8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0.63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1.1万亩,低效林改造4万亩,天保工程森林管护所、站、点建设48个,兑付生态效益补偿资金3334.65万元,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太阳能热水器3276台,节柴改灶1231台。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均保持“三增长”,全市林业用地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指标均居全州之首,全市生态承载力不断提升。

二、森林资源保护全面加强

加强林地林木资源保护管理,严格执行林地定额制度,受理工程项目建设林地征占用277件,面积1231.3公顷。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8823份,采伐蓄积28.83万立方米。从2018年起开展森林督查常态化,严打涉林违法犯罪,市森林公安局共受理林业行政案件1744起,没收木材1526.59m³,罚款944.3万元,刑事案件258件,抓获犯罪嫌疑人229人,没收树木98株,救助野生动物602条(只)。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乡镇执法中队共查处林业行政案件2265件,没收违法木材5022.32m³,处罚罚款1328.21万元,纠正违法使用林地面积1149423.8㎡。全市森林火灾受害率和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分别控制在1‰和4‰以下,均低于州控制指标。森林资源管理不断加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生态惠民成效全面彰显

聚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优势产业,拓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林草产业稳步壮大。全市林草产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24.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8.78亿元,增长102.4%。其中核桃种植面积达120万亩,产量1.91万吨,产值28.73亿元。大力培育发展新型林业经济主体,楚雄市被认定为全国唯一“中国核桃油之乡”,申报楚雄市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特色产业示范基地项目1个,完成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申报1家,组织申报复评省级龙头企业7家及州级龙头企业1家。新增林农专业合作社7户,其中省级示范社1户,林产业在推动林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林业改革创新全面深化

林业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新组建的楚雄市林业和草原局于2019年3月15日正式挂牌成立,内设机构8个,下属事业单位7个。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强化林权流转监管服务,办理林权流转林地147宗,户数113户,面积1.1841万亩,流转金额2299.57万元。办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11笔,贷款金额2536.4万元;兑付林业贷款贴息资金1530.89万元。规范全市林权电子档案数字化加工及林权登记管理制度,实现林权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国有林场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体改革已经完成,职工月均工资由2100元提高到4050元,增长93%,管护国有森林面积由9.57万亩增至12.0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92.28%提高到93.11%,森林蓄积量从109.21万立方米增加到111.39万立方米。深入推进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改革,完成了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市管护分局和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机构上划州级管理改革任务。

五、数字林业建设全面推开

建立森林资源数据库,启用森林资源“一张图”信息平台,实现县、乡两级年度出数全覆盖。建立森林防灭火信息系统,建成112个野外视频监控系统、地理信息指挥系统和护林员定位系统,为科学高效防灭火、森林资源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完成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西山州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风险评估报告和本底资源调查,完成楚雄哀牢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全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编制。

六、支撑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完成林业专项资金投入21264.86万元。推广林果新技术3项、新品种4个,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严把种苗质量关,造林苗木合格率100%,良种使用率70%,乡土树种使用率100%;完成国有林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259户,实现“居有其所”;新型营林区建设逐步推进,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培育新型营造林主体,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林业建设新格局,林业项目资金保障能力得到加强。

七、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围绕5大体系40项指标建设,共投入创建资金16.88亿元(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28类130个重点项目。全市森林面积达34.15万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地、绿化覆盖率、绿质提升尤其显著,全市新增绿地面积336.44公顷,市域森林覆盖率达75.62%,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1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17平方米,义务植树尽责率达100%,市民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支持率和满意度达95%以上,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超前完成建设任务。2018年3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楚雄市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森林养生基地”荣誉称号,紫溪山荣获“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紫溪彝村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树苴乡法古么村、西舍路镇德波苴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12个村获评“省级森林乡村”称号,促进全市森林生态文化共建共治共享。

八、生态扶贫成效显著

实施生态护林员、陡坡地生态治理、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木本油料提质增效、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林业科技培训等生态扶贫项目,投入贫困地区项目资金1551.79万元,惠及1.7万户6.62万贫困人口增收,聘用220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生态护林,带动82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实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74.37万亩,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32万户5.16万人,安排贫困户退耕还林1061.94亩,陡坡地生态治理2245.1亩,木本油料提质增效1.23万亩,低效林改造7265.4亩,农村能源建设太阳能895套、节能炉1031台,培训贫困户5250户、1.74万人(次),全面完成定点帮扶工作任务。

第二节 取得的经验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不断提高把握方向、谋划全局、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披荆斩棘、应对挑战,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二、坚持高位谋划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对重点工程建设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着眼全局谋划林业和草原工作,形成了党政重视、部门推动、社会参与的整体合力,有力保障和促进了林业和草原又好又快发展。

三、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让绿水青山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体现生态红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四、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放活经营权,规范集体林地承包和流转行为,依法保障经营主体合法权益。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初步建立了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新体制。积极推进林业“放管服”改革,深化“不见面”审批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五、坚持科技兴林加快现代林草建设

以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应用推广为重点,通过整合林业科技资源、强化项目管理、构建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成果推广应用等多种举措,提升林业科技引领和支撑能力。推行造林绿化和草原修复全链条式质量监管,落实各环节监管措施,严把质量关,确保林业工程建设质量。不断提高森林防灭火手段的科技化水平建设,加大现代科技装备运用,“以水灭火”战术和“无人机指挥调度平台”有效推广应用,实现“打早、打小、打了”。

六、坚持依法治林保障林业发展

以严格落实监管机制为抓手,加大森林资源执法力度,不断加强林地草原湿地保护,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林地用途管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把林业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大林业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推开利用遥感手段实现监测、核查、执法“三个全覆盖” 的森林督查常态化监管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案件的动态跟踪、预测预警和督查督办,常态化打击各类涉林违法行为。把林业双增目标指标纳入政府年度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

第三节 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楚雄市将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林业草原建设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特征新要求,开创楚雄市林业草原发展新格局。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林草事业指明了目标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重视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事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论述,为林草保护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坚持系统观念,推进一体化保护修复,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态根基。

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赋予林业新定位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对云南的发展提出了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三个定位,指出云南作为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是“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 ,给云南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新的使命责任。

三、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林业草原发展带来了更多保护发展机遇

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等重大项目的纵深推进,努力把楚雄市打造成为滇中崛起增长极核心引擎、现代农业示范区标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样板的目标定位,对生态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市林业草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外部动力。

四、新发展格局对林草治理体系提出了新路径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了国土空间布局,确保国家公园在保护全市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地位,确定国家公园保护价值和生态功能在全市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市、美丽楚雄提供生态支撑。根据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战略定位,林草部门要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围绕资源培育、产品供给、生态保护三个领域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启林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五、全面推行林长制夯实了林草保护发展的制度基础

全面推行林长制,是林草监管体制和治理体系的重大创新。要进一步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主体责任,建立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以推行“林长制”,实现“林长治”。

第四节 面临的挑战

楚雄市林业草原保护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全市林草资源总体质量不高,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依然突出,对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出了新要求,生态保护压力持续增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与林业草原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不足

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偏低,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差,低质化、低效化,森林资源结构单一,纯林比重大,单位蓄积量低,林地生产率不高,林下产品附加值和资源增值率偏低,森林在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方面的生态功能仍需进一步提升,林业生态体系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功能还未充分发挥。

二、生态安全短板依然突出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受发展阶段、经济布局、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依然突出,统筹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仍需做大量艰苦工作。林地保护压力不断增大,非法开垦林地草原、非法占用使用林地草原、非法采集草原野生植物和滥砍盗伐林木等违法破坏森林草原资源行为仍时有发生。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森林草原防火形势仍十分严峻,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入侵和扩散的态势加剧。生态环境依然脆弱,自然保护地面临围垦、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威胁,湿地保护网络和生态监测体系尚不完善,自然保护地存在空间布局不合理、体系不完善、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保持造林绿化增量提高难度较大,部分地区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本高,成果巩固难,营造林质量总体不高,项目管理制度尚需健全。

三、“两山”转化通道有待拓宽

优良的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发展优势,林草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模式粗放,集约经营水平不高;第二三产业发展较慢,高新企业不多,林草相关企业资源依赖性强,创新能力不足,资源利用效率、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市场组织化程度等依然不高,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任务艰巨,林草产业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持还不够完善,产业的规模、结构、质量、品牌,以及产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亟待持续提升。林草产品精深加工、林木种苗花卉培育、森林旅游、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林下经济种草养蓄等产业依然存在进一步拓展和提升的空间。

四、林草机制改革创新有待深化

林权管理服务机制还不完善,流转市场和流转行为有待规范;林业金融改革有待突破,还需持续创新贷款、融资和保险等模式,扩大规模和覆盖面;森林采伐管理、生态补偿和国有林场改革等有待稳步推进;草原执法和草原征占用还未开展,湿地执法困难、草原范围界定还未清晰,林业行政审批还需进一步简化优化,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五、基层服务体系有待健全

林业草原发展仍面临基层基础设施薄弱、经费保障不足、服务手段滞后等问题,基层林草机构和管理人员弱化,林草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推广人才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草信息化、科学化、机械化水平不高,科技创新驱动引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指示精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排头兵和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定位,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之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推行林长制,以实施重大战略、推进重大工程、深化重大改革、完善重大制度为抓手,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科学实施国土绿化,积极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着力推进绿色生态富民产业发展,不断改革创新林草体制机制,探索“两山”转化机制,培育新动能,涵养新业态,提高全市林草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加快推进生态强市建设和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推动滇中崛起中彰显新担当,努力把楚雄市打造成为滇中崛起增长极核心引擎、现代农业示范区标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样板,建成天蓝、地绿、水秀的“最美中国彝乡、滇中翡翠”,为楚雄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支撑和基础保障,谱写美丽中国楚雄市篇章。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放在优先位置,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守森林、湿地、物种红线,坚决制止和打击违法违规破坏林地、湿地、自然保护地和草地的行为,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合理利用,绿色发展。

二、坚持规划引领,系统观念

依照楚雄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布局林草发展空间,以森林草原为主体,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统一规划,优化布局,构建和完善林草生态安全、林草绿色产业体系,有效提升林草发展水平。

三、坚持问题导向,分区施策

结合区域和林情特点,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分类保护、科学管理,以人为本,解决好林草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科学配置树种和完善管控措施,持续推进低效、退化生态系统的治理修复。全面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实现林草治理体系现代化。

四、坚持深化改革,稳步推进

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完善各项配套支持政策,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绿色考核机制,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工程建设长效机制,稳步推进新时期林业和草原发展。

五、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民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宗旨、施政为民,在发展中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林草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林草发展建设过程中应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公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节 发展思路

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两个重点、开展三大行动、落实四项制度、夯实五大基础保障、深化六项改革、实施七大工程。全面深化林草综合改革,持续开展国土绿化美化,切实加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不断提升林草现代化建设水平,高质量建成“森林楚雄”。

围绕一条主线:围绕“高质量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目标,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这条主线,着力构建“生态安全、绿色产业、生态文化、林草治理”四大体系,全面推动楚雄市林业草原高质量发展。

突出两个重点:优化生态,改善民生,大力发展高效生态林草,不断提升生态和民生林草发展水平,走出一条生态与民生统筹推进、绿色与美丽良性互动的现代林草发展路子。

开展三大行动:推进国土绿化提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乡村振兴战略林草行动三大行动。

落实四项制度:落实好森林资源保护、草原保护修复、湿地保护修复、荒漠化综合治理四项制度,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夯实五大基础保障:强化科技、种苗、防灾减灾、基层队伍、基础设施五大保障,提升制度建设、政策制定、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服务保障能力。

深化六项改革:全面持续深化国有林场、集体林权制度、草原制度、林草资源资产、林长制、行政审批六项改革。

实施七大工程:实施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修复、退化草原保护修复、特色经济林提质增效、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七大重点生态工程,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系统修复协调推进,以大工程带动区域经济大发展。

第四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35年远景目标。全市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高,生态安全屏障发挥更大作用,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全州领先地位,初步实现现代化生态强市。优质生态产品实现全方位供给,生态公共服务更为完善,生态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体系更加完善,规模、质量、效益大幅度提高。林草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建成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市,实现绿美楚雄建设目标。

“十四五”主要目标。力争到2025年,实现林草资源总量稳步增长,森林草原质量和结构逐步优化,林草资源管护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高质量绿色发展成效明显,产业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生态经济发展壮大,生态文化更加繁荣,夯实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基础。

专栏1楚雄市林草发展十四五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规划目标

属性

1

森林覆盖率(%)

≥68.12

约束性

2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2600

约束性

3

湿地保有量(万公顷)

≥0.53

预期性

4

自然湿地保护率(%)

≥60

预期性

5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72

预期性

6

森林草原火灾受害控制率(‰)

<0.9

约束性

7

林草有害生物成灾率(‰)

<4

约束性

8

林草产业综合产值(亿元)

60

预期性

9

古树名木保护率(%)

100

预期性

10

村庄绿化覆盖率(%)

≥65

预期性

11

创建国家级森林乡村、省级森林乡村、全国生态文明村个数

5、10、1

预期性

第三章 总体布局与产业发展重点

第一节 总体布局

根据全市自然条件特征和资源利用的差异性,以及城乡绿化一体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全市林草建设规划布局为“一核、两带、三网、四区”。以林业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配置林业生产力布局,稳固生态基础、丰富生态内涵、增加生态容量;重点培育和发展七大林业产业,构建惠民富民的林草产业发展框架,为生态文明和经济强市建设提供经济活力和生态安全保障。

一核:以楚雄市城市建成区为核心的城市森林建设核心区域,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聚焦中心城区精美植绿,打造景观精品和“特色之窗”,以城市公共绿地为重点,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居民小区、单位庭院绿化为依托,以公共游园、街头绿地为核心,以道路线、沿河线为亮点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大格局,促进城市森林网络更加优化,城市森林体质更加健康,城市周边林业经济更加活跃,城市生态文化更加繁荣,城市森林管理更加健全,打造成“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生态宜居”的生态城市。

两带:

(一)东部环城生态绿带。建设中心主城区周边的环城生态绿带,主要包括鹿城、苍岭、东瓜、吕合、东华、子午、紫溪等7个乡镇坝区部分,以生态廊道、城镇周边、河湖周围、城乡结合部等区域为重点,打造集中连片、相互贯通的城市森林带。

(二)西部山地经济带。主要包括三街、树苴、八角、中山、大过口、西舍路、新村、大地基等8个山区乡镇和东华、子午、紫溪3个乡镇的山区部分,适度发展核桃、花椒、冬桃、云南红梨等经济林,实施草原生态修复,营造高效生态经济林,形成乡村森林生态经济带和森林景观带,努力将生态城镇经济带建设成集经济、绿色、文化、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新型城镇带。

三网:

(一)水系林网,对龙川江的主要支流、水库、灌溉管道,建设防护林带,形成综合水网防护林体系,发挥其绿化、美化和防护作用。

(二)道路林网,实施道路绿化质量提升工程,以G56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和景区公路为重点,在两侧以营造乡土树种为主的生态景观林带,形成防护功能齐备、景观层次丰富、色彩搭配和谐、兼具经济效益的森林景观长廊,打造“美丽公路”。

(三)农田林网,以路、沟、渠、堤为骨架,营造农田防护林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粮食稳产高产构筑生态屏障。通过“三网”建设,形成林田相映、林水相依、林路相连的森林生态网络。

四区:

(一)中低山区生态公益林区。以封山育林、石漠化治理为重点,实施国家天然林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积极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控制水土流失,恢复和改善山区生态系统,降低地质灾害威胁。

(二)浅山丘陵用材林、经济林区。以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特色经济林为主,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和低产林改造,努力营造经济林,为社会提供无公害绿色林特产品,满足社会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林草业经济贡献率。

(三)平川盆地林网化防护区。按网格状的标准建设农田林网,努力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

(四)湿地生态保护区。围绕龙川江水系,完善湿地生态保护体系,以彝海公园、青山湖、鱼坝等湿地保护为重点,发挥其净化水质、优化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

第二节 产业发展重点

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按照资源利用型、林产品加工型、生态旅游型、森林康养型等主导发展方向,加快新型林草业经营体系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化、融合发展,加快产业链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质量效益型现代林草产业体系,加快林草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第一产业主要是在稳住现有林地面积存量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提高森林质量,实现第一产业增长由以量的扩张为主向以质的提升为主的转变,由粗放型、低效益经营向集约型、高效益经营转变。第二产业主要是通过实施园区带动战略,鼓励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林草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林草产品加工业在林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第三产业通过做大做强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多主体、多业态、多模式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以推动林业草原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导向、以增加绿色生态产品有效供给为重点、以培育壮大林业龙头企业为支撑的现代林业草原产业发展体系。

到2025年,全市核桃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林下经济种植面积达10万亩(含低效林改造),林下野生资源促繁保育面积达10万亩以上,林草产业总产值达60亿元以上,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55:30:15。

第四章 建设任务

第一节 构建林草生态安全体系

一、科学推进国土绿化

开展科学造林绿化行动,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实施全域绿化美化,开展城乡绿化美化行动,推进森林城市和森林乡村建设,着力实施绿色城镇、绿色村庄、绿色庭院、绿色通道、绿色库区、绿色园区、绿色景区、绿色屏障“八绿”工程,提升城乡绿化水平。精准落实绿化空间,科学确定绿化方式,坚持以水定绿、量水而行,乔灌草结合、封飞造并举,推广使用良种壮苗和乡土树种,增加国土绿化树种草种多样性。深入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推进义务植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探索实行先造后补、以奖代补、赎买租赁、购买服务、以地换绿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绿化项目。

二、全面优化生态安全屏障

以公益林保护为基础,天然林保护为重点,落实保护制度,加强管护措施,提高生态补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全面提升森林、湿地、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天然林保护长效机制,强化林地“一张图”建设,全面实行以图管地管林管草,加强林地草原占用征收管理,严格控制林地草原转化为其他用途土地,完善分级管理体系,持续推进国家重点保护物种野化放归,加大候鸟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乱捕滥猎滥食、非法经营利用野生动植物的违法行为。

三、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其他自然保护地为补充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后,各类自然保护地统一由林草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发挥统一监管的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水平。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有关工作的函》等文件的相关要求,同步推进全市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科学评估,一地一策,要合理调整自然保护地边界范围和功能分区,尽快完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工作。实事求是、统筹协调,积极推动解决保护地内存在的工矿企业、居民生产生活、基本农田保护等历史遗留问题。

四、加强资源保护管理

加强草原保护管理。摸清草原资源底数,强化草原动态监测,认真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推进退牧还草等工程建设,谋划启动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加大退化草原治理力度。健全基层草原管理机构和队伍,创新管护措施和监管机制,加强依法管草治草,强化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规范流程和事后监管,提高草原保护水平。加强草原信息化建设,提升监管能力和技术支撑,加强草原相关人才培养引进,强化草原保护管理科技支撑。

五、强化林草防火与有害生物防治

抓好森林草原防火和林草有害生物防治。落实行业管理责任和森林经营单位主体责任,要把森林草原火灾预防工作抓细抓实,强化和完善森林防火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建设,引用森林防火远程视频监控、航空防灾应急等现代装备,加强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应急道路、阻隔系统、林火预警监测、草原防灭火专业队等建设,提升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森林火灾发生和灾害损失。广泛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教育,严格管控火源,落实好生态护林员和草管员的防火职责。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落实“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全面监测,及时预警,准确预报,优质服务,积极推动防控工作从被动救灾向主动防灾转变,将林草有害生物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六、实施森林草原可持续经营

进一步推动森林经营长期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工作,加强各类经营主体执行森林经营方案力度。积极改造低效退化林分,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产出。大力推进公益林近自然经营,培育混交、复层森林结构,科学实施抚育经营,促进林木生长。大力开展林地立体复合经营,在满足森林主导功能和经营主体目标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立体种植、复合经营,综合发展森林培育种草养蓄、林下种植养殖。建立森林经营成效监测评价体系,加强对森林经营活动的管理监督,明确推进森林草原经营工作的主体责任。营建一批优质的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国家储备林示范区,为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做贡献。

七、推进林草碳汇行动

科学评估碳汇能力,积极推进以增汇为主要目标的可持续经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加森林蓄积量,增强森林固碳能力。推进人工商品林集约经营、人工公益林近自然经营。加强林草生物质能源研发与能源替代,增强林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持续推进以森林、草原、湿地和木质林产品碳库现状及其变化为主要内容的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加强草原、湿地碳汇计量监测研究。探索开展县级的森林碳汇潜力评价。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碳汇林草建设,鼓励和支持参与国内外碳排放交易。

第二节 构建林草绿色产业体系

一、做强楚雄核桃产业

科学扩大木本粮油产业规模,加快提质增效。加强核桃生产基地建设,引导低产低效林更新改造,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推进全产业链建设,实现木本粮油产品供给不断增加,产品开发持续发力,质量安全有效保障,综合效益显著提升。进一步提升“楚雄核桃”品牌形象,争取成为云南乃至全国知名的核桃种植加工示范基地。加快推进中国云南国际坚果(核桃)交易中心建设,扶强楚雄市彝鑫核桃产业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做大核桃产业,实现增产增收,将楚雄市打造成滇中地区核桃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和技术辐射中心。到2025年,全市核桃种植面积达120万亩,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36亿元以上。建成核桃初加工机械一体化示范基地8个。

二、壮大林下经济产业

鼓励利用各类适宜林地和退耕还林地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积极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及相关产业,促进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探索林果、林药、林菌等模式,建设一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构建“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间游”的立体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市林下经济保育、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其中:野生菌仿生保育1.6万亩、仿野生中药材保育种植3万亩、森林蔬菜2万亩。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4亿元以上。

三、优化绿化苗木产业

建设优质苗木和花卉盆景基地,主要提供常规造林树种、乡土树种、特色树种(观赏为主)和珍稀树种优质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以盆栽植物、绿化、观赏大苗为主,加强技术支撑和新品种引进、培育,营建销售网络,探索花卉、观赏苗木生产工厂化和产业化途径。到2025年,力争花卉苗木全产业链年产值达6.5亿元以上。

四、大力发展名优特经济果林

重点发展花椒、梨、芒果、冬桃、杨梅、枇杷、软籽石榴、竹类等特色经济林,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品种,推进布局区域化、栽培良种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到2025年,特色经济林果种植面积达5万亩以上,建成集产、贮、运、销、加工为一体的林果产业体系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林果产业化发展格局。

五、拓展森林康养产业

依托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基地,发展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森林人家、自然教育产业。完善区域发展联动机制,加大自然保护地、生态体验地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开发和提供优质的生态教育、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养老等生态服务产品,培育集医疗、养生、养老、旅游、教育、文化、体育等于一体的森林康养产业体系,打造国内知名的森林康养目的地。开展森林旅游示范乡镇、森林小镇、森林康养基地、森林体验基地、中小学生研学基地、森林人家创建,促进乡村振兴与森林旅游的融合,带动山区林区群众增收致富。积极参与建设哀牢山—无量山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各1个。

第三节 构建林草生态文化体系

一、完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

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博物馆和学校等自然景观或教育资源丰富的企事业单位为基础,创建一批重点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和自然教育基地。发挥各类宣传教育平台的生态文化传播和教育体验功能,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文化教育场所。加强生态文化传播体系平台建设,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产品与服务。

二、丰富生态文化产品

充分挖掘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植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特色果园文化等发展潜力,加快发展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乡绿道、郊野公园等城乡生态公共服务设施,开发森林观光、物种保护、生态康养、绿色食品和改善人居、传承文化、提升形象等一系列生态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集中建设一批公共休闲游憩、宿营的场所和驿站等,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多样化的需求。

三、开展生态文化教育

加强生态文化教育与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理念,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树立绿色消费价值观。充分利用“荒漠化日”、“湿地日”、“植树节”、“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把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广自然教育活动,重点培养青少年崇尚简朴的生活理念,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建设专门的自然教育基地,形成长期有效的教育机制,确保全民实现自然教育。

第四节 构建林草治理现代化体系

一、全面推行林长制

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进一步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的主体责任,注重源头管理、加强基层建设、推动管理创新,整合组建生态护林员队伍,构建 全覆盖、网格化、专业化的林草资源源头管理体系,实现“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健全运行机制,严格执行林长日常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林长会议制度、信息公开制度、部门协作制度和工作督察制度,确保林长规范履职尽责到位。建立健全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绩效评价制度,完善森林和草原生态建设考核奖惩机制,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

二、深化林草改革

探索实行林业草原改革,着力解决制约林业草原事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积极推进林地草原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进一步放活经营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山入林。强化草原承包经营管理,规范草原经营权流转,稳步推进草原适度规模经营。持续巩固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成效,积极探索林场发展新模式,聚焦保障性苗圃和林下中药材等基地建设,科学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产业、林下种养殖业,建设现代化国有林场。深化林草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林草执法队伍,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全市林业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同时,要深化林业草原“放管服”改革,强化行政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提高森林保险覆盖面,完善基层森林保险服务体系,优化森林保险条款,简化理赔程序,缩短理赔时间,全面完善和推进森林保险工作。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带动作用,创新林业草原融资模式,用好用足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贷款,完善和创新林权抵质押贷款模式,并积极争取商业性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要着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专业大户、林草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解决林草项目缺乏融资主体的难题。要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领域市场化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营造平等投资环境,加快建立普惠的林业草原财政投入政策,尽可能采用购买服务承包运营等项目建设方式,让更多社会力量平等参与林业草原生态保护修复。要针对林业草原投入大、周期长、收益低的特点,完善林木采伐和政府补贴政策,稳定投资者收益预期,吸引社会资本增加投资。对利用荒山荒地集中连片修复生态的,可允许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观光旅游、种草养蓄等产业,并依法办理建设用地手续。在吸引社会投资的同时,林业草原财政资金要优化投资结构,突出重点,提高效率。

四、提升林草科技支撑能力

深化林草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变,努力营造人才创新环境,加速优秀科技人才培养,构建高效的林草科技创新体系和较完善的林草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进林草科技推广应用,加快推进区域性林草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完善林草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村、户,构建从城镇、村到农户的基层林草科技示范体系,提高科技成果在林草生产中的应用水平。加速林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和创新林草科技特派员制度,要面向基层着力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完善县级指导专家、乡级首席专家和乡镇责任林技员、乡土专家、林技推广能手联系制度,组建技术推广指导专家团队,充分发挥林技推广专家的作用。建立基层林草技术推广人员教育培训机制,落实技术职称评定等有关政策和待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林草技术推广工作。

五、大力实施林草乡村振兴战略

继续扩大林业草原生态扶贫脱贫成效,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生态扶贫政策向长效稳定增收政策转变、生态扶贫行动向绿色减贫行动转变,依托生态护林员、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惠民项目,推进国土绿化“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加快生态产业提质增效,打造乡村绿色产业链,把握乡村振兴发展重要历史契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第五章 重点工程

第一节 国家森林城市提质工程

继续巩固扩大创森成果,按照“补短板、增绿量、优结构、提品质、显特色”的工作思路,以扩大绿化总量为基础,以提升绿化质量为关键,同步实施国土绿化提质行动,全域推进绿化美化,推动国土山川持续增绿,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品质,将森林城市创建和国土绿化深入推进。

工程建设重点:围绕乡村振兴绿色产业、城乡绿化提升、生态文化建设、主要通道林相提升、重要道路和节点美化、水岸绿化美化“六大行动”,打造精品工程,示范带动区域绿化质量和水平提高,努力实现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庭院花园化,完成城市和乡村绿化2.5万亩;对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两侧,以及城市主要出入口、交通节点进行全面绿化,提升昆丽高速楚雄市段廊道绿化美化,打造“美丽公路”;推进城区道路、公园绿地、市民广场、居民小区、校园、机关单位庭院形成“一路一景”,“一街一品”的绿化美化格局;落实责任,完成全市国家森林城市复查和监测评价。

第二节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程

加快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落实市域国家公园总体布局,编制全市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构建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2025年,完成市域内国家公园设立相关工作,完成全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初步建成自然保护地体系。2035年,建成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占全市国土面积18%。

工程建设重点:对市域现有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进行梳理,按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高低,调整和归类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大类。逐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夯实自然保护地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现有保护地内的各类矛盾。

第三节 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

加快建立全面保护、系统恢复、用途管控、权责明确、保障有力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将天然林和可以培育成为天然林的未成林封育地、疏林地、灌木林地等全部划入天然林保护范围,对难以自然更新的林地通过人工造林恢复森林植被。

工程建设重点: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强化天然林管护:加强天然林、未成林封育地、疏林地管护,建立分级管护体系,创新管护机制,强化管护手段。推进天然林修复:以自然恢复为主,对退化、过密过疏的天然林采取退化林修复、抚育、补植补造等措施,促进天然林顶级群落演替,提升生态功能。抚育中幼林6万亩。

第四节 退化草原保护修复工程

以改善草原生态质量为核心,以维护草原生态功能为主线,持续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升草原生态功能。严格落实草原禁牧休牧制度。加强划定区域的禁牧工作,建立禁牧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并严厉查处违规放牧等破坏草原行为,有效保护草原资源。加强草原监测工作,建立健全草原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的实施效果,定期编制监测报告,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完成退化草原生态修复5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2%以上。

第五节 特色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

按照建园规范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积极抓建丰产园、精品园,以点带面,整体推进,配合支持乡镇建15个乡级示范园,辐射带动全市经济林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开展以核桃为主特色经济林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经济林果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等试验研究,积极推广应用规范化整形修剪、精细化花果管理、农药化肥减施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作业等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应用、集成,为经济林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有力提升了经济林产业发展水平。通过示范带动、改造提升、抚育管护、技术服务、政策扶持等措施,县级经济林产业示范园产值提升15%以上,乡级经济林产业示范园产值提升10%以上,村级经济林产业产值提升5%以上。

第六节 湿地保护恢复工程

对全市重点区域的自然湿地和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人工湿地,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科普宣教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实行优先保护和修复,全面提升原有湿地生态功能。

工程建设重点:以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主的重点湿地分布区内,开展湿地补水、水生植被恢复、水位调控、富营养化治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等措施。

第七节 森林草原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加快推进森林经营,优化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等措施,精准提升大江大河源头、重点国有林区、国有林场和集体林区森林草原质量,促进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做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山补贴兑付,落实公益林管护责任,加大林木良种壮苗培育。加快推进森林城市、森林城市群和美丽乡村建设,把森林、绿地、湿地、花卉作为重要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绿道网络、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加强古树名木保护。

工程建设重点:1.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加强森林抚育、补植补造、退化林修复,草原生态修复,集中连片建设高质量生态防护林带、林网,搭建国家生态安全的骨架。2.江河源头生态保护修复:推进江河源头森林保育,提高区域森林覆盖率;调整林分结构,优化树种组成,大力培育混交林和复层异龄林,提升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3.森林经营:推进建立县、乡、村森林经营规划体系和各类经营主体森林经营方案体系,完善森林经营技术规程和建设标准,实施国有林场森林保护和培育工程。完成森林抚育10万亩,退化林修复1.5万亩。4.公益林管护:加强国有、集体和个人所有公益林管护责任,落实管护主体,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逐步提高补偿标准,保障和维护公益林所有者、管护者权益。5.林木良种培育:做好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和良种选育推广及审(认)定,保障良种壮苗生产供应、种苗行政执法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6.退化草原修复:继续实施重点区域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结合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人工种草、草地改良,防止草地资源过度利用。7.古树名木保护:严格保护古树名木树冠覆盖区域、根系分布区域,科学设置标牌和保护围栏,对衰弱、濒危古树名木采取促进生长、增强树势措施。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规划

楚雄市林草发展”十四五”建设是楚雄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中国彝乡·滇中翡翠·生态楚雄”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楚雄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规划实施领导机制,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完善发展战略制定、重大政策方针执行、健全决策咨询。各级林业草原主管部门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有关部门要强化责任,密切配合,严格考核,群策群力抓好楚雄市林草发展”十四五”工作。

第二节 加大建设投入,强化政策保障

加大林业草原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支持林草发展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科学利用林地资源,完善林地资源管理政策,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探索建立节约使用林地的价格调节机制。放活林地流转政策,落实配套用地政策。加强对绿化造林、森林抚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力度,逐步推行工程化管理。有效落实林权抵押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和风险补偿等涉农贷款优扶政策,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支持。

第三节 强化责任考核,严格奖惩措施

建立起由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部门分工协作的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成立权威、独立的生态绩效评价机构,实现目标确定与干部实绩考核有机衔接。共同推进本地区的林业生态建设任务。各级政府要把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作为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长效机制和森林增长指标考核制度,把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林地和湿地保有量等指标纳入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层层签订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状,制订严格的考核奖惩措施,确保实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持续稳定增长。市对乡镇森林增长指标实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应用于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财政资金挂钩绿色发展指数等工作。建立规划评估考核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

第四节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

依靠林业科技创新,加强林下经营、核桃林分矮化技术等方面协作研究,全面提高林业技术水平、综合生产力和竞争力。在实施林业项目时,要依靠省内林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作为技术依托,提高科技含量。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林业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积极利用科技项目招投标等方式,建立起管理高效、运转协调的林业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力量,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林业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步伐,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为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节 广泛宣传发动,全民动员参与

继续坚持高位推动,深入推进绿色创建,加强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林业建设在森林楚雄建设和”十四五”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认识,推动形成社会公认草原、领导重视草原、部门修复草原、合力保护草原的良好氛围。发动和组织各行业、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事业。积极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建立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参与林下经济、生物能源、森林休闲等新兴产业的社会投入机制。创新丰富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扎实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全面推开“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工作,营造全社会爱绿植绿的良好氛围。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2:楚雄市林草发展”十四五”重点建设工程项目表

楚雄市林草发展“十四五”重点建设工程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性质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

起止时间

总投资

(万元)

合计

639315

生态屏障建设工程

113422

(一)

国土绿化工程

4000

1

天然林保护与修复人工造林

新建

实施人工造林2万亩。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4000

(二)

森林保护和森林质量提升工程

84577

2

天然林保护与修复森林管护

续建

每年实施森林管护517万亩。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5000

3

天然林保护与修复公益林建设

新建

每年实施封山育林0.5万亩,共计2.5万亩。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250

4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

续建

每年管护公益林240.83万亩,每年220.5万亩公益林实施生态效益补偿。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16577

5

退化防护林修复

新建

全市15个乡镇实施1.5万亩。

全市15个乡镇

2021-2025

750

6

天然林保护与修复森林抚育

新建

中幼林抚育10万亩,每年实施2万亩。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2000

7

低效林改造

新建

每年实施0.5万亩,共2.5万亩。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2500

8

国家储备林建设

续建

中幼林抚育10万亩,现有林改培5万亩,珍稀树种培育1万亩,美丽乡村建设75个。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57500

(三)

草原保护与修复工程

2310

9

退化草原生态修复

新建

全市15个乡镇实施0.5万亩。

全市15个乡镇

2021-2025

250

10

草原生态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新建

建设5个草原星空地监测点,草原固定监测点1个,草原有害生物预警监控点15个,楚雄市草原生态监测体系。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2060

(四)

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

22535

11

青山湖退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

新建

浅水区种植水生植物3000亩,环库公路34公里。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20000

12

湿地保护小区建设项目

续建

湿地保护小区人工修复,新设置界碑30个、界桩1000个;人工恢复湿地5000亩。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2535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程

14600

(一)

自然保护地建设工程

13200

13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新建

完成楚雄市辖区内4个自然保护地的总体规划,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自然保护地界线勘界立标。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1200

14

自然保护地管理信息系统

新建

1、购买生物多样性监测设备一批;2、新建生物多样监测数据库服务器终端1个。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4000

15

自然保护地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

1、新建自然保护地多样性监测中心1个,面积1200平方米;2、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站点6个。

8000

(二)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1400

16

野生动植物调查监测

新建

开展野生动植物调查,开展动态监测,完善野生动物资源数据库。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1000

17

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保护

新建

在野生动物活动频繁区域设置障碍物、警示牌、对野生动物肇事进行补偿。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200

18

名木古树保护管理

新建

开展名木古树补充调查,加强保护管理。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200

林草产业发展工程

203450

(一)

林业产业质量提升工程

194400

19

低效林改造核桃提质增效

新建

低效林改造核桃提质增效2.5万亩,每年实施0.5万亩。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500

20

云南楚雄核桃综合精深加工项目

新建

项目总用地250亩.主要建设核桃240t/d预处理剥壳车间、50t/d压榨车间、30t/d浸出车间、30t/d精炼车间、2t/d琥珀核桃仁生产线、2t/d椒盐核桃生产线、5t/d干法核桃蛋白生产线、30t/d小包装车间,食品安全检测检疫中心等.以及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52600

21

核桃初加工机械一体化项目

新建

建设核桃实加工机基地10个,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2000

22

楚雄市林草种苗生产经营市场建设项目

新建

将现分散在城市周边的100多户林草种苗生产经营户归行划市,建立统一规范的楚雄市林草种苗生产经营市场3000亩,逐步实现种苗生产、经营、管理规范化。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建设。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15000

23

林下经济产业

新建

实施野生菌保育面积28万亩,野生菌产量达到0.4万吨。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相关产业7.1万亩,促进林下经济林禽、林畜、林菜、林草、林菌、林药、林油、林粮、林芋(魔芋)融合发展。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49300

24

中国楚雄林业经济产品交易中心

新建

楚雄市拟建设林业经济产品交易中心 ,项目包括楚雄市林经产品交易平台 、楚雄市林经土特产商业中心 、楚雄市林经土特产批发市场、楚雄市核桃交易中心、楚雄市野生菌交易中心、楚雄市木材交易中心等6大项目。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65000

25

森林康养项目

新建

构建以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为主体,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人家等相结合的森林旅游休闲体系,发展森林康养项目。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10000

(二)

草产业质量提升工程

200

26

人工种草项目

新建

全市15个乡镇实施0.1万亩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200

(三)

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工程

8850

27

乡村振兴村庄绿化

新建

完成10个村民小组乡村绿化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2000

28

脱贫成果巩固工程

新建

1.发展林药、林菜等林下特色种植1万亩。2.鹿城镇新村村委会香笋竹基地建设0.25万亩。3.苍岭镇西云村商品竹基地建设0.25万亩。4.马龙河流域商品竹、香笋竹基地建设0.5万亩。5.核桃初加工机械一体化技术示范生产线7个。6.全市15个乡镇实施退化防护林修复0.5万亩。7.全市15个乡镇实施退化草原修复1万亩。8.全市15个乡镇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0.3万亩。9.对全市符合条件的低收入户进行生态效益补偿,每亩每年补助10元。10.在楚雄市15个乡镇聘用低收入户人员为生态护林员,每年65人,每人每年管护经费不低于1万元。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6850

数字林业建设工程

5533

(一)

资源管理数字化工程

4533

29

天然林管护数字信息化

新建

1.市林草局新建天然林保护管理信息系统1套。2.市国有林场、各乡镇配备天然林保护、管理数据终端。3.市国有林场、各乡镇配备天然林保护、管理野外视频监控系统。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1600

30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化

新建

1.在楚雄市每个乡镇安装野外监控摄像头2个,数据终端16套,在2个自然保护区内安装红外线监控摄像头6个,数据终端2套。2.市林草局、国有林场、各乡镇新增野外用无人机1架。3.市林草局和每个乡镇配备林业专业高清数码摄像机、野外用平板电脑。4.市林草局和每个乡镇新增森林资源管理系统1套。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1544

31

森林草原资源管理数据库建设更新工程

续建

1.完成十四五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修编;2.实施年度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更新和森林、湿地资源监测数据库更新;3.建立草原资源数据库建设;4.实施各年度公益林征占用数据库更新。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360

32

森林草原防灭火无线电通信(集群)系统建设

新建

在全市范围内新建机站23个,基地台23个,购买背负式中继台23台,购买对讲机650台。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1029

(二)

应用体系数字化工程

1000

33

森林草原资源数据库共享平台建设工程

新建

新建共享平台,设置数据终端,逐年更新数据库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1000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工程

32364

(一)

森林草原防火能力提升工程

30644

34

防灭火装备能力建设

新建

市级:5支专业队运兵车10辆,物资运输(皮卡车)5辆,小卡车5辆,指挥车2辆,通信装备车1辆;乡镇:运兵车、皮卡车、指挥车各15辆;购买对讲机1000个;建立指挥系统1套,建立卫星基站19处、通信集体群19处;购买物资:水泵水带38套,风机、水枪各2000台、油锯450台、安全头盔及围脖各1000个、泡沫灭火机200台。在全市范围内建设350个野外视频摄像头,采用租用的方式,每个摄像头年租用服务费3.8万元。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30644

(二)

林草有害生物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1720

35

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防控体系建设项目

新建

1.市级监测中心1个,乡镇监测站15个及购置检疫、监测设备及防治监测专用无人机5架,投资450万;2.市级和乡镇建立监测数据库和视频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各一套,投资250万;3.市级新建200平方米药、械仓库,新建160平方米标准化标本室、检疫检验室,投资200万;4.每年防治林草有害生物5万亩,投资750万元;5.计划举办有害生物培训班10期,1500人次,投资70万元。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1720

支撑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63150

(一)

林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53450

36

贫困林场提升巩固项目

续建

国有林场脱贫巩固提升,基础设施、林下种养殖产业支撑、苗圃基地建设等

楚雄市国有林场

2021-2025

1500

37

天然林保护与修复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

新建管护点10个,每年2个;修缮管护点25个,每年5个。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550

38

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

全市林区建设森区防火通道1000公里;全市范围内建设20立方米/个水窖10500个;水塘100立方米/个共700个、200立方米/个共500个、300立方米/个共500个;建设一个市级专业队及防火业务培训中心:住宿300间×30平方米/间;食堂1000平方米;培训室1000平方米,业务用房300平方米,训练场地2000平方米,绿化及附属各500平方米;建防火物资营房20处×500平方米/处;物资储备库20处×200平方米/处。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51100

39

乡镇林草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项目

新建

新建3个规范化乡镇林草服务中心。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300

(二)

林草种苗保障工程

7000

40

林草良种基地建设

新建

一、楚雄市紫溪山国家华山松林木良种基地:1.生产性建设:华山松良种基地抚育管理。2.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华山松科普展示厅;种子检验实验室;种子加工调制储藏室及设备购置。3.科研试验。4.其它建设:规划设计、技术培训。二、核桃采穗圃建设:旧关林场及白依河林场300亩核桃采穗圃提质增效。三、楚雄市草原良种基地建设:1.新建楚雄市草原良种基地一个,包含草原良种培育基地及试验示范基地。2.相关设备、基础设施建设。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7000

(三)

林草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工程

2700

41

林草人才培养工程

新建

启动万名林技推广主体培训工程,加强林技推广人员、新型经营主体、各类专业队、经营大户等培训。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1500

42

林草科技推广

新建

1.林草科技实用技术培训。2.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3.林草科技研究项目。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1200

森林城市巩固提升工程

206796

43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

续建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以上。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48227

44

森林产业体系建设

续建

苗圃育苗面积达250h㎡,年产苗木3200万株,产值3.8亿元。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144139

45

森林文化体系建设

续建

森林生态文化主题园2个,义务植树基地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个,森林村庄示范村15个,古树名木保护、绿地认养、宣传活动。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6900

46

森林支撑体系建设

续建

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科技应用推广、林政资源管理、林业信息化建设。

楚雄市辖区

2021-2025

7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