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霞代表:
您在楚雄市九届三次人大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在楚雄市大力推进医联体建设搭建医共体平台的同时加速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卫生医疗服务站建设的建议”,已交由我们研究办理。经2019年 6 月28日面商,现答复如下:
一、楚雄市在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机构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情况。一是机构情况。目前楚雄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5家,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9家。其中州级医疗机构举办的有2家,市级举办的有1家,乡镇举办的有2家,民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二是人员情况。目前楚雄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医疗卫生人员188人,其中医生63人,护理人员86人,其他人员39人;三是房屋情况。目前,楚雄州、市、乡镇举办的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有5家都有800平方米以上的房屋,服务站面积都在80平方米以上,1家民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彝人古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建盖房屋,为租用;四是设备情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都不同程度配置了B超、心电图机、血、尿常规分析仪、生化检查仪、血糖仪、健康教育影像设备、中医诊疗设备等;五是覆盖人口情况。楚雄市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按照楚雄市的城市规划,分别在老城区、经开区不同位置分布,覆盖人口216937人。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近年来,在省、州、市党委、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的关心、领导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始终围绕着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为居民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的基层卫生服务,以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城乡统筹,突出公益性原则,加大硬件建设为基础,以完善服务功能为核心,以强化绩效考核为抓手,全面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分级诊疗综合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自身医疗服务相结合,不断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服务对象包含: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35岁及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肺结核患者、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认真履行职责,完成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二是注重人才培养,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抓好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条件,楚雄市把社区全科医师及各种人才培养与社区机构建设同步进行,不断加强社区人才的培训,多次组织了社区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培训等,每年楚雄州人民医院还选配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指导;三是优化服务,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亲情化。积极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辖区内的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同时通过调查向居民说明社区卫生服务所提供的服务功能,使其更多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融入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来,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完善,通过不同人群进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真正做到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为居民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的基层卫生服务。方便居民,使社区居民享受到了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四是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办在社区、办在居民家门口,大部分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满足了居民就近诊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全市逐步形成了“小病在社区、防病在社区、健康在社区”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工作越来越受到社区居民的肯定与认可;五是严格监督,强化措施,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范化管理。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审批,加大检查督导力度,严格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科室布局,确保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有序发展。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完善内部科室布局,逐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
二、推进医疗联合体情况
(一)医联体推进情况。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市级医疗机构的整体实力和水平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进入新时代后,国家、省、州对卫生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深化医疗卫生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助力健康扶贫工作的深入实施,使广大人民群众就近就便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努力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楚雄市于2018年3月底向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提出恳请,将楚雄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作为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度合作帮助医院,2018年7月18日正式签署合作协议。2018年共开展门诊24场次,门诊量350人次,带教查房84人次,病例讨论123人次,手术带教12场,业务培训9场次。现在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二)医共体推进情况。推进区域医疗共同体,达到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提升。2018年年初,楚雄市制定了楚雄市区域医疗共同体实施方案,由楚雄市人民医院、楚雄市中医医院分别牵头组建2个医疗共同体(楚雄市人民医院与5个坝区、5个山区乡镇卫生院组成医疗共同体,楚雄市中医院与2个坝区、3个山区卫生院组成医疗共同体)形成了功能完备、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市、乡、村医疗服务体系,形成城乡医疗人才、技术和设备等资源双向流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建立以市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市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的区域医疗共同体。全面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引导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康复等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预防和康复在基层”,形成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的工作机制,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实现90%以上患者在市域内就诊的目标,为基层群众提供安全、高效、优质、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三)实行分级诊疗,促进病人合理分流。一是自2015年实施分级诊疗工作以来,楚雄市先后出台了《楚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楚雄州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楚市政办通〔2015〕69号)》通过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促进病人合理分流,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逐步达到“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格局”;二是确定分级诊疗范围,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诊疗一般常见病、多发病门诊诊治。一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点是无并发症、合并症非手术治疗的8类96种疾病及其他根据其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能够诊疗的疾病。二级医院主要接诊除前述无并发症、合并症非手术治疗的8类96种疾病以外,且不需要转往三级医疗机构诊治的与其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的疾病。三级医疗机构主要接诊临床各种危急重症、二级医院不能诊治转入的病人,以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生的病例;三是分级诊疗工作已逐步得到完善,达到了双向转诊转院的无缝衔接 ,市级各医疗单位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双向转诊领导小组,将分级诊疗工作纳入了卫生目标管理;积极开展分级诊疗相关知识的培训,以宣传展板、导诊、各科室及各楼层设置分级诊疗程序、流程图等多种方式向公众宣传,引导居民合理就医。
三、目前楚雄市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一)楚雄市的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州中有3家(中大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楚雄州疾控中心举办,北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楚雄州中医院举办、米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楚雄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举办)机构人员、资产等都没有单独分开,工作安排难于统筹,主要领导身兼多职加之社区工作内容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多;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均存在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大多数人员学历低、职称低、为护理人员或非医疗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社区服务,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难于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
(三)城市社区辖区人口变动大,流动性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人员在统计辖区人口、人员情况都有很大的困难。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与社区辖区社区对人员情况行政机构联动机制难与建立;
(四)楚雄市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多数是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重点人群服务工作,一方面是医疗这块相对州市级医疗机构有很大差距,满足不了辖区居民的医疗需求,特别是上下转诊、分级诊疗工作推进中存在转上不转下等问题。另一方面楚雄市为州府所在地,部分商住辖区居民对医疗的期望值很高,有些居民还是习惯了有点小病小痛都往“大医院”跑的习惯;
在以后的工作中,楚雄市卫生健康局也会不断充实社区医疗专业人才,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投入,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使小区居民能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快捷、便利的医疗护理服务,逐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支持,希望今后一如既往地多提宝贵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