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近年来,因环境变化,人口快速流动,一些社区和村落原本拥有的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后续乏人和受众减少的双重问题。另一方面,信息和信息获取的方式极大丰富,非遗承担的教化和娱乐功能减弱,同时,部分非遗得以生成的条件发生根本改变,传统文化消亡速度急剧加快,人亡艺失的情况十分突出,抢救性记录保存刻不容缓。
为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保存工作,留存好珍贵传统文化资源,楚雄市积极推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羊皮鼓舞”、“彝族葫芦笙舞”的抢救性档案建设工作,分别记录拍摄传承人访谈、项目实践、传承教学、项目综述等资料。到5月中旬,已完成传承人访谈20多小时,项目实践资料拍摄30多小时,传承教学资料拍摄15小时,录音资料50小时,收集整理文字资料10多万字。通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和积累,楚雄市非遗数字库建设进展顺利,共收录文字资料150多万字,传统音乐300多曲,图片资料5万多张,记录性录音资料1万多分钟,录像资料1万多分钟,视频资料10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料库资料已达5TB。为楚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及合理利用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楚雄市非遗中心 朱正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