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cxs010/2025-00194 信息分类: 教育
发文日期: 2025-11-20
发布机构: 楚雄市教育体育局 生成日期:
称: 楚雄市灵秀小学2025年工作总结和2026年工作计划
号:

楚雄市灵秀小学2025年工作总结和2026年工作计划

发表时间:
字体:[    ]

一、2025年度工作总结

(一)2025年重点项目、重点工作情况

2025年,灵秀小学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一是教育教学提质。学校深入落实“双减”政策,优化课堂教学,开展“高效课堂”建设和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骨干教师示范课等“磨课”活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二是校园安全与特色教育。持续巩固“平安校园”建设,加强安全教育和演练,全年未发生安全事故。学校注重特色发展,打造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品牌。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积极在“精”上下功夫,把学校建设成“校园精美、管理精细、文化精炼”的特色学校,在“小”上做文章,把学校打造成“小而精、小而灵、小而美、小而魅”的品牌名校。

(二)2025年相关指标数据

2025年灵秀小学各项指标进展良好。办学规模:在校学生较2018年和楚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终止合作办学时的13个班481人逐年增长,2025年秋季学期达到24个教学班1083人。教育质量:学生学业成绩稳步提升,我校在全市小学学业监测中位居前列,特别是2024-2025学年末学业水平监测中,五年级语、数、英、科学、道德与法治综合总评全市第一。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6人,其中专任教师55人,工勤人员1人。学校拥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省级教学能手1人,州级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州级学科带头人2人,州级骨干教师4人,兴楚名师1人,州级领军名师1人,州级名班主任1人,市级骨干教师8人,市级名班主任1人;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名师工作组2个,市级名师工作组1个,校级名师工作室1个。

(三)2025年工作特色亮点和改革创新事项

2025年灵秀小学在工作中突出特色亮点,推进了多项改革创新。党建引领:学校坚持党建统领,打造“党建+教育教学”融合模式,把党建工作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主题党日”“党员示范岗”等活动,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教育科研:学校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新路径。完成楚雄州“十四五”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问题化学习的研究》结题工作。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和案例多次在各级评选中获奖。2025年10月,我校教师在楚雄市“新课程”课堂教学竞赛中,斩获道德与法治一等奖、语文二等奖,科研引领课堂的成效逐步显现。特色教育:学校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校本课程,定期开展科普讲座、应急演练,培养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学校获评国家和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狠抓体育工作,2023年被认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坚持以阅读和乒乓球为抓手打造特色品牌,闯出了一条特色办学的路子。以乒乓特色兴校,以国球精神育人。

二、2026年工作计划

(一)2026年拟推进重点项目

2026年,灵秀小学将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小而优、小而美”,打造特色办学品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重点推进以下项目:

深度开发学校特色。挖掘校园文化与师资优势,确立“精致化教学 + 个性化成长”的“小而优、小而美”办学定位,重点打造“语文经典诵读”“乒乓球特色育人”特色项目,每个项目成立由学科骨干教师牵头的专项小组,2025年12月前完成各项目实施方案、课程体系及评价标准制定。

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推行“小班化精准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每节课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分层任务,每月开展1次“精准教学”专题研讨,每学期组织2次“优质课展示”活动,2026年3月前形成可复制的课堂教学范式。

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签订帮扶协议,明确“备课指导、听课评课、课题研究”等帮扶任务。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州级名师工作室研修,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2026年重点工作具体谋划

2026年,灵秀小学将在以下方面重点发力:教学质量提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效课堂”新范式,开展课堂教学观摩和教学反思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分析教学数据,对薄弱环节加强辅导和整改。德育和心理健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文明行为养成”等主题活动,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和团体活动,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安全与特色教育。巩固“平安校园”创建成果,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增加安全教育和演练频次,确保全年安全零事故。继续深化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常态化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家校社协同。加强与家庭、社区合作,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开展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提升家长教育素养。联合社区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形成育人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