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市政协教科卫体和文化文史学习委员会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提案,已交由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积极贯彻全国及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的精神,持续增加投资,优化资源配置,并深化产教融合。在这些有力举措推动下,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稳步扩大,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显著增强,形成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职业培训为补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尽管成绩斐然,但我们也必须正视我市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的不足。其一,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部分家长和学生仍对其持有偏见;其二,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不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亟待激发;其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存在差距,“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且实践能力有待加强;其四,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对接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亟须进一步增强。
二、具体办理落实情况
1.关于委员提出的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的意见建议。
我们已开展和将继续强化开展以下工作:以“靶向引育”为核心,创新职业教育人才集聚机制。一是以“柔性引才”工程为抓手,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为全面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楚雄市通过“柔性引才”工程,推出“双岗互聘”制度,打破企业、科研院所与职校间的人才流动壁垒,让技术骨干和专家在保留原职的前提下,以 1-3 年弹性协议入驻职校,并通过“1+N”服务模式,实现人才跨领域灵活调配与共享。同时,依托大数据中心打造“彝乡智聘”云平台,凭借人才、项目、技术三大数据库的智能联动,精准对接校企供需,为引才工作装上数字化引擎。聚焦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实施定向引才策略,引入技术骨干担任技师,并通过动态管理产业导师库,保障人才供给与产业升级同频。
二是强化本土师资培育,打造“双师型”教师摇篮。为夯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师资根基,构建权责清晰、科学高效的教师发展体系。在管理机制革新上,通过赋予职业院校内设机构自主设置、岗位灵活调配等权限,充分释放办学活力;同时统筹现有编制资源,将周转编制重点向专业教师倾斜,推动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升级。在培养体系建设方面,着力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加速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并依托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统筹专项资金实施分层分类培训,确保教师专业技能始终与产业前沿同频。
三是搭建人才发展平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我市将采取多种举措。一方面,设立职业教育人才专项奖励基金,表彰在教学改革、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团队;同时,与企业合作建立“大师工作室”和“技能创新中心”,为人才提供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的平台。另一方面,针对重点产业,构建人才协同平台:联合龙头企业和各级职业院校,组建由企业工程师、高校教授、职校教师组成的“技术团队”,并实施“产业导师库”共建计划,按产业领域分类建立导师资源库,吸收企业技术总监、非遗传承人、科研骨干等入库,形成“一站式”人才资源库,并提供“菜单式”选聘服务。
2.关于委员提出整合培训资源的意见建议。
一是优化专业布局,对接产业需求“精准育才”。楚雄市精准把握产业需求脉络,构建起 “产业需求 — 专业设置” 的动态联动机制。以《楚雄州职业院校专业布局优化调整实施方案的通知》政策为指引,全面优化专业生态:果断停招或调整与产业发展脱节的专业,精准增设契合行业趋势的新兴专业,深度整合各级职业院校专业资源,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质专业,推动优质专业招生规模与产业人才需求同频扩张。通过强化专业与产业链的精准匹配,确保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始终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精准型”人才,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共生共荣的良性生态。
二是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破解“校热企冷”难题。首先,整合市域内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及龙头企业资源,构建“政校企”三方协同的职业培训联盟,打破资源壁垒,推动各方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领域的深度合作,重点打造楚雄市公共实训基地,科学布局优质专业实训中心,实现高端设备与优质师资的共建共享,并面向全市职业院校和企业开放,满足不同主体的多元化实训需求;其次,借鉴《楚雄州提级管理县市职业高级中学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办学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根据各级职业院校开设的优质专业,深度整合各级职业院校的实训设备,建成高端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实训基地;最后,持续推广院校与企业共建“厂中校”“校中厂”的成功模式,未来需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强化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三是统筹职业技能培训,构建“大职教”格局。成立楚雄市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小组,以整合各级部门的相关资源,并构建一个“模块化 + 阶梯式”的培训课程体系。针对在职人员、待业群体、在校学生等不同群体的特定需求,我们应提供分层分类的精准化培训方案。同时,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实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为职业院校配备与时俱进的智能设备,搭建智慧教学平台,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深度融合。
3.关于委员提出的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意见建议。
我们以“产教融合”为纽带,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一是打造产业学院,实现“人才培养—产业需求”深度对接。为深化产教融合并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以政府为主导,职业院校、行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发展平台。通过建立引企入校、引校驻企双向互动机制,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落实落细设立校企合作专项基金,用于奖励和补贴积极参与合作的各方主体。鼓励企业与院校签订合作协议,确保企业能够依据政策获取合理收益;增加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激励措施,按投资比例抵免相应的税收,以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并探索实施校企合作负面清单制度,规范合作行为。
二是推行“现代学徒制”,构建“双主体”育人模式。为深化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行“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模式,推动企业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 ——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到全程参与实习实训,打破教育与产业的壁垒。同时,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职业学校组建跨领域教学团队,将实际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强化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与针对性,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构建 “企业得人才、学校强内涵、产业增动能” 的三方共赢格局,最终实现职业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精准输送 “即插即用” 的适配人才。
三是强化政策激励,激发企业参与活力。设立产教融合专项资金,对产教融合示范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并落实相关政策。推动更多标杆企业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储备库,加强与各级院校共建研发中心,联合攻关各级院校、企业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4.关于委员提出营造良好氛围的意见建议。
我市以“氛围营造”为支撑,构建全社会支持职业教育的新格局。一是强化舆论引导,讲好“技能成才”故事。一方面强化媒体宣传矩阵,联合媒体开设 “职教楚雄”专栏,常态化传播职业院校办学成果与优秀毕业生事迹,聚焦宠物医院、烹饪大师等技能人才成长历程,以鲜活案例 传递职业教育价值;另一方面拓展主题活动载体,组织开展“职业教育宣传月”“职业教育活动周”“楚雄职教成果展”及“企业开放日”等系列活动,通过技能大赛直播、工匠大师进校园、优秀毕业生事迹展播等多元形式,增进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与认同。二是完善激励机制,提升技能人才荣誉感。为树立“技能成才”鲜明导向,楚雄市建立职业教育荣誉体系,通过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和技能能手,激发职业教育人才活力,建立“楚雄技能大奖”评选制度,扩大评选频次、增设奖项类别,对获奖人才给予专项奖励,并将其纳入“楚雄高层次人才库,以制度化激励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可度与职业荣誉感。三是畅通发展通道,破除“职业教育天花板”。楚雄市打通职业教育“升学 — 就业 — 创业”全链条通道:在升学端,扩大“职教高考”招生规模,逐年提升中职生升学率;在就业端,建立职业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平等就业机制,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招聘技术岗位时,对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可实行“直通录取”倾斜;在创业端,设立职业教育创业扶持基金,支持学生依托专业技能创新创业,构建起“升学有通道、就业有保障、创业有支撑”的立体化发展格局。
三、下步工作
我市将以创建“省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为目标,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出台《楚雄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多项具体任务和考核指标;二是组建楚雄市产教融合联盟,吸纳N家企业、院校、行业协会参与,形成“产教共同体”发展格局;三是启动“楚雄职教云”平台建设,整合教学资源、企业需求、人才数据,实现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支持,希望今后一如既往地多提宝贵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