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法治力量深度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实践,通过创新机制、深化治理、强化宣传,探索出一条法治护航民族团结进步的新路径,为各族群众共建共享和谐家园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法治调解机制,厚植民族团结根基。楚雄市立足民族地区实际,打造特色调解品牌“马缨花调解室”,将法律规范与民族传统习俗有机融合,推行“法为上、礼为先、平为衡、和为贵”的柔性解纷模式。调解室以温馨的民族文化元素营造亲和氛围,引导群众在熟悉环境中化解矛盾,既彰显法律权威,又尊重民族情感。2024年均化解纠纷3107件,推动“案结事了人和”成为常态,成为基层多元解纷的亮丽名片。

深耕基层法治,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针对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司法需求多样的特点,楚雄市在6个民族乡镇构建“巡回司法+双语服务”网络,组建流动普法队深入村寨,用汉语、彝语开展“家门口”调解、审判与普法。通过创建楚雄市人民法院洒鸡口人民法庭等“无讼村委会”示范点,切实发挥前沿阵地作用,在强化前端治理上着力,强化矛盾风险源头排查与跟踪化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让枫桥经验在楚雄市落地开花。近三年,累计巡回办案超2200次,惠及各族群众5000余人次,基层矛盾纠纷同比下降3.9%,法治服务真正成为凝聚民心的“连心桥”。

多维普法润民心,共筑法治文化纽带。楚雄市将法治宣传教育作为民族团结的“催化剂”,依托“火把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等节庆节点,开展“法治进乡村、进校园、进集市”活动25次,通过案例讲解、歌舞普法、互动问答等生动形式,让法律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同时,广泛运用新媒体矩阵推送民族政策法规、民族团结故事23余条次,打造“指尖上的法治课堂”。一名彝族村民表示:“普法活动让我们明白,民族团结就藏在邻里互助、依法办事的点滴里!”法治意识深入人心,各族群众在学法守法中越走越亲。
融合共治显实效,石榴结籽绽新颜。通过法治护航,楚雄市实现民族团结与基层治理双赢。涉民族纠纷化解率持续提升,民族地区刑事案件发案率逐年下降,各族群众主动参与“民族团结示范家庭”“法治文明村”创建的热情高涨。如今,“马缨花调解室”“双语巡回审判”等品牌已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经验,楚雄市正以法治之力,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在烟火气中生根发芽,绽放出和谐繁荣的“石榴花”。
从“调解室”到“村寨院坝”,从“法律条文”到“民族乡音”,楚雄市以法治为笔,以民心为纸,书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答卷。未来,这座多民族之城将继续深化法治实践,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耀每一寸土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更多“楚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