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因地制宜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全方位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成功举办13省(区、市)23州(市)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跨区域协作会议。
一是实施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依托元谋红军长征纪念馆、云龙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南京大学、沪滇帮扶等东西部协作帮扶机制,以及各县、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动机制,常态化组织各地各民族青少年之间增加社会接触、文化交流、思想交融。2023年组织30名各族青少年赴南京等地开展“团结进步同心营”交流活动。组织开展南京大学暑期支教团支教双柏和举办“江苏费氏杯”第一届趣味运动会等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落实沪滇协作和对口帮扶计划,引进上海市嘉定区、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云南师范大学、曲靖一中等地23名管理团队进行对口帮扶。引进福建厦门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管理团队、大理祥云祥华中学管理团队、与云南深蓝教育集团签订“托管”协议等形式,实施跨区域合作办学,为各族青少年跨区域交往交流交融搭建平台。
二是实施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积极实施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支持各民族群众在州内外、在城乡间双向流动。持续加大劳动力培训和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各民族互嵌发展的能力与素质;依托野生菌、水果、蔬菜等产品优势,扶持和鼓励各族群众直播带货、联合创业,进一步织密各民族互嵌发展的经济纽带。大力实施“人才强州”战略,围绕人才培养“五项工程”,出台楚雄人才政策“40条”,积极探索“人才+产业+项目+平台”互动互嵌的人才机制,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引进优秀硕博人才192人、急需紧缺人才1469人,新增省级科技特派员117人、“三区”科技人才72人,引进绿色能源、绿色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旅游文化等方面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329人,培养“兴楚英才”553名,聘请朱有勇院士等12名高端人才和75名相关领域杰出人才作为州政府顾问,培育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82人,储备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13批(次)398人,全州人力资源总量为199.1万人,人才资源总量达42.04万人。强化人才区域交流合作,主动融入全省人才雁阵格局,与滇中城市群共同构建了“1+5”区域人才协同发展格局,区域整体人才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是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积极探索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体制机制,深挖红色旅游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美食等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紫溪彝村、石羊古镇、光禄古镇、昙华山等乡村旅游景区景点,通过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互鉴交融。(来源:楚雄州民族宗教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