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楚雄市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年初既定目标,不断强化经济发展形势研判、细化发展支撑、狠抓运行调度,确保了全市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总体平稳较好发展。
一、县域经济运行整体情况与特点
2019年,楚雄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60.6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8.5%,增速比2018年回落0.8个百分点,较全国(6.1%)高2.4个百分点,较全省(8.1%)高0.4个百分点,较全州(9.1%)低0.6个百分点。GDP总量在全州排名第1位,增速排名第8位;在全省8个受烟草行业影响较大的县市(区)中,GDP总量排名第5位,增速排名第3位;在全省129个县市(区)中,GDP总量排名第10位,增速排名第79位。
(一)三次产业发展整体趋缓,结构发生微变
从地区生产总值(GDP)构成情况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3亿元,占GDP总量的7.4%;第二产业增加值226.46亿元,占GDP总量的49.2%;第三产业增加值200.14亿元,占GDP总量的43.5%。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6%、57.5%和37.9%,分别拉动GDP增长0.4、4.9、3.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从2018年四经普数据衔接结果的6.7:48.8:44.5调整为7.4:49.2:43.4,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从三次产业比重变化情况看,一产、二产比重比上年略有上升,三产比重有所下降。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变化情况看,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7.5%,占据主导地位,带动作用仍然不可替代。从三次产业整体发展情况来看,一产不优、二产不快、三产不强的短板依旧明显。
(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2019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现价)56.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7%。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7.4亿元,同比增长5.6%。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0.12万亩,增长2.7%;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6.49万亩,增长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3.63万亩,增长3.7%。粮食产量达2.13亿公斤,增长1.6%。大牲畜出栏4.43万头,存栏7.93万头,分别增长9.0%、4.2 %;猪出栏42.87万头,存栏26.81万头,分别增长7.2%、-0.6%;羊出栏12.13万只,存栏16.66万只,分别增长9.5%、4.1%;家禽出栏303.37万羽,增长9.0%。肉类总产量50737吨,增长7.7%。
(三)消费市场增速放缓
2019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16亿元、增长10.5%。和上年相比,增幅回落1.5个百分点。从总体情况看,下半年消费市场增速放缓,一至四季度的增速分别是12%、12.2%、11.3%、10.5%。
(四)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年内不均衡
一季度累计增长6.4%,二季度累计增速达到30.5%,三季度累计增速则回落为17.9%,最终全年累计增速为23.1%。和上年相比,全年增幅回落3个百分点。
(五)招商引资增速减缓
一季度累计增长24.11%,二季度累计增长21.86%,三季度累计增长21.41%,四季度累计增长20.1%。和上年相比,全年增幅回落8个百分点。
(六)财政收支高开低走
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季度累计完成8.5亿元、增长32.8%;二季度累计完成16.04亿元、增长7.5%;三季度累计完成22.07亿元、增长5%;四季度累计完成25.41亿元、增长1.5%。和上年相比,全年增幅回落6.5个百分点。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一季度累计完成18.41亿元、增长21.5%;二季度累计完成35.46亿元、增长16.5%;三季度累计完成42.64亿元、下降0.3%;四季度累计完成51.56亿元、增长5%。和上年相比,全年增幅回落12.4个百分点。
(七)金融存贷高开低收
金融存贷余额一季度累计增长7.7%,二季度累计增长8.9%,三季度累计增长10.5%,四季度累计增长4.1%。和上年相比,全年增幅提升2.9个百分点。
(八)城乡居民两项收入平稳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季度为9456元,增长7.3%;二季度为18755元,增长8.2%;三季度为28642元,增长8.3%;四季度为38800元,增长7.8%。全年绝对数增加2808元,增速与上年持平。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季度为2468元,增长9.4%;二季度为5333元,增长9.6%;三季度为9591元,增长9.7%;四季度为12863元,增长9.1%。全年绝对数增加1675元,增速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
突出表现为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结构不优。第一产业比重低,产业化、规模化尚未形成,农业龙头企业支撑作用不明显;第二产业存量不优、结构单一,多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第三产业结构层次低,支撑力度持续下滑,长远发展困难大。楚雄市“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与国家、省、州未能保持同步,工业化尚未完成,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高、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二产带动三产发展的能力不足,压缩了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拖慢了三次产业整体发展节奏。第三产业相对第二产业来说增长波动比较平稳,但还未形成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力支撑,目前仅能作为经济发展中的稳定器,现阶段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仍然是第二产业。
(一)农业基础不牢,增长乏力,对经济发展支撑能力过弱。201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虽有5.6%的增长,但增速低于全州水平,比上年下降了0.6个百分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市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上半年的持续干旱对夏粮种植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 1至3季度农业增加值仅增长5.7%,较上年同期(6.2%)回落0.5个百分点,而农业生产发展集中体现在前三季度完成情况,1至3季度增长乏力很大程度决定了全年增长也难有突破。
(二)工业龙头企业发展动力不足、存量不优,发展速度放缓。2019年,特别是进入下半年以来,受外部环境、原材料与人力成本上升、利润空间下降、融资困难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全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重点行业、企业拉动力持续下降,电力、冶金、化工业都呈下行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波动太大,导致建筑业增加值增速回落明显。从具体表现看:一是企业退库多,增量少。截至2019年底,全市在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8户,较2018年底81户净减少3户。二是停产、减产情况影响了总体增长。从12月当月情况看,有5户企业停产,15户企业当月总产值为负增长,其中有10户企业负增长超过50%;从全年累计情况看,19户企业工业总产值负增长,其中6家企业负增长超过50%。不难看出,当前全市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存量不优、增量不足、支撑乏力”。
(三)服务业支撑力度持续下滑,产业结构层次低、长远发展困难大。进入下半年以来,服务业基础指标支撑力度持续下滑。一是批发业、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和住宿业营业额呈现“高开低走”趋势,累计增速逐月收窄,走势呈线性下降。二是主要支撑指标与预期目标差距过大,受到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慢、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不足、市场经济不利因素增多等影响,部分基础指标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不断削减,产业长期发展矛盾突出。三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以财政八项支出增长为主体的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和第三产业快速增长需求难匹配。
三、对策及建议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为确保实现各项目标任务,各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分析2019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总结经验,真正做到主动作为,紧盯目标抓落实、科学研判预实警、精准发力求突破、真抓实干出实绩、全力以赴保增长,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打牢一产发展基础,加快二产升级步伐,提升三产发展效益。
(一)打牢一产发展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一是要加强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防范、抵御各类自然灾害能力;二是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绿色食品为目标,着力抓特色、优产业、提品质、强科技、稳增长;三是要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稳定粮食产业,规范畜禽产业,培植花卉苗木产业,培强中药材种植产业,壮大“农、林、畜”等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经济,健全农业服务业体系,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二)狠抓非烟工业,以促进二产转型升级,推动工业快速发展。一是强化“升规”工作,精准做好拟纳规企业培育扶持力度,对达到条件的要尽快纳规入统,及时形成新的增量。二是强化“三进企业”工作,精准发力,切实解决好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帮助企业及早走出困境。三是强化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加大对行业龙头企业的重点监测和协调服务,找准2019年产值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稳定骨干企业对我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充分发挥大企业稳定器作用。
(三)狠抓服务业发展,推动第三产业提质增效。一是强化实施服务经济倍增计划,大力支持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挖掘释放消费潜力,着力培育和扩大医疗、养老、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热点,使群众乐于消费,逐步优化三产结构。二是强化税源培育力度、找准培育方向、明确目标措施,确保财政收入源源不断有支撑,努力实现经济与地方财力的同步可持续增长。三是落实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限下商贸企业达限入统,增强三产发展后劲,同时加大对“一烟两油”的运行监测、强化指导帮扶,有效解决好下滑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助推三产发展提质增效。
(四)狠抓投资拉动。一是强化项目责任制,及时有效解决要素制约问题,力促前期项目早成熟、新建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早竣工,真正做到以大项目建设带动经济发展。二是强化现有项目落实推进的同时,想方设法调动民间资本,切实促进民间投资增加,着力破解项目建设资金瓶颈制约问题。三是强化项目谋划和前期工作,确保我市项目建设储备增加、接替有序、滚动发展,推动形成持续不断的项目链,实现投资平稳持续增长。
(撰稿:罗文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