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部门目录 >> 楚雄市统计局 >> 统计分析及解读 >> 正文
号: 11532301015170483J/202002-00009 信息分类:
发文日期: 2020-02-28
发布机构: 楚雄市统计局 生成日期: 2020-02-28
称: 2019年楚雄市与大理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简析
号: 非正式文件,无文号

2019年楚雄市与大理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简析

发表时间:
字体:[    ]

一、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一)地区生产总值(GDP)

2019年,楚雄市实现生产总值460.6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8.5%,增速居全省129个县(市、区)第79位,居全省8个有烟城市第3位;大理市实现生产总值467.94亿元,增长3.6%,增速居全省129个县(市、区)第124位,居全省8个有烟城市第8位。楚雄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5.6%、9.4%、7.8%,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7.4:49.2:43.4;大理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4.8%、-2.9%、8.1%,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9:33.3:61.8。

(二)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城镇。2019年楚雄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800元,名义增长7.8%,绝对数差大理市764元、增速差大理市0.4个百分点。

2.农村。2019年楚雄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63元,名义增长9.1%,绝对数差大理市4765元、增速差大理市1.4个百分点。

总体看,两市经济总量差距正不断缩小,经济差异点主要集中于产业结构,楚雄市经济增长稳定器以第二产业为主,大理市经济增长则以服务业为主。

二、存在问题

(一)一产不牢。楚雄市2019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4.03亿元,增长5.6%,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4%,较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根本原因在于全市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难能力不足。上半年的持续干旱对夏粮种植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1至3季度农业增加值仅增长5.7%,较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而农业生产发展集中体现在前三季度累计完成情况,1至3季度的增长乏力较大程度决定了全年增长难有突破。

(二)二产不快。楚雄市2019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6.46亿元,增长9.4%,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47%,较上年同期下降9.02个百分点。一是受制于外部环境、原材料成本及用工成本攀升、市场需求低迷、利润空间下降、融资难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规模较大企业偏少,重点企业支撑不足,拉动力持续下降,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5.4%,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2.8个百分点。二是全市纳入统计的资质建筑业企业依然呈现小而弱的特点,发展模式仍以基建工程和装修工程为主,在铁路、公路和水利等领域没有较大突破,企业层次不高,竞争力不足。2019年,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96.69亿元,增长29.1%,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7.8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8.7%,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

(三)三产不强。楚雄市2019年第三产实现增加值200.14亿元,增长7.8%,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89%,较上年同期提高9.32百分点,不难看出第三产业发展较上年有所提高,但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发展过于依赖财政投入,市场活力不够,由财政八项支出主导的非营利性服务业,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2.9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94%,在第三产业各行业中均居第一位,而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5%,财政收支的低缓增长难以支撑非营利性服务业乃至第三产业较快增长。二是第三产业中的其他行业增长趋缓,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金融业及房地产业的行业增加值增速均低于第三产业增速,特别是金融业增加值仅增长1.7%,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占比居第二的批发业行业增加值增长4.1%,增速虽然较上年同期有所提高,但仍难以对第三产业形成有力拉动。

(四)稳增长压力大。1月中下旬,新冠肺炎疫情向全国扩散,受疫情影响,交通运输、商贸服务等行业遭受到了巨大冲击,本该因春节假期而热闹的消费、交通和旅游市场遭遇寒冬,人民群众出门频率大幅度降低,城镇中仅有少部分药店、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等民生基本保障类主体营业服务。当前,疫情防控逐步向好发展,工业和建筑业企业在规范疫情防控措施后逐渐恢复生产,各类市场经营主体也于2月下旬开始,在健全防控措施后分梯次逐步复产复市。总体看,此次疫情直接影响停产停工停市近一个月,而这也是一季度服务业经济增长发力最重要的一个月,后续各类市场全面恢复仍需一定时间,预计疫情将使全市一季度GDP增速大幅回落,稳增长压力大。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一是打牢第一产业发展基础,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稳定粮食产业,规范畜禽产业,加大高原特色农业培育力度,壮大农村电子商务等流通业态,进一步开发农业农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区。二是加快第二产业发展步伐,加大对规上工业企业和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的培育力度,做好企业挖存量、抓增量工作,加快工业项目投产的推进力度,突出重点,抓好重大投资项目,对建筑业快速增长形成有力支撑,夯实建筑业增长基础,巩固提升对二产的支撑作用。三是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提质增效,依托滇中经济圈区位优势,强化对其他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的配套服务建设,加快城市商圈、商贸物流区建设,加大对休闲度假区、旅游景点的开发以及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力度,加快服务业行业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发展连接,扩展并丰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销售服务“云模式”,进一步形成新的消费吸引力,提高市场抗冲击能力。

(二)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力度。一是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科学进行项目规划和储备,加大对高新产业和绿色产业的招商力度,将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引进门”。二是拓宽投资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强化金融保障,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投资市场,补足投资领域短板,优化民间资本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激发投资活力。三是主动推进项目申报,建议结合我市实际加强向上汇报争取,积极做好项目库储备,主动推动项目申报流程,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尽力推动受疫情影响不大的项目尽快恢复施工或新开工,努力夯实投资项目支撑。

(三)做好疫情防控期的经济复苏。一是增强企业疫情防控能力,推进复工复产。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需求问题,尤其对医疗物资准备不足,达不到复工复产防疫标准的企业,应加大协调保障力度,保障企业尽快复工复产。二是积极服务,增强行业复市信心。分析研判各行业、各类市场主体复产复市困难瓶颈,认真抓好《楚雄市人民政府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稳定经济运行26条措施的意见》(楚市政发〔2020〕1号)的贯彻落实,在融资、贷款、物流等方面给予支持,竭尽所能降低企业、市场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复产复市的信心和勇气。三是汲取经验,拓宽经济发展模式。实体企业想要在当下严峻的时期寻求发展,降低疫情所带来的损失,就要以信息产业发展为契机,以互联网销售为手段。要鼓励企业和经营主体积极转变经营及配送方式,大力完善“线上”经营建设,与传统“线下”模式相辅相成,完善市场与消费者联结纽带,及时止损回稳。

(撰稿:周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