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州、市稳增长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和化解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类难题。1至9月,楚雄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可比价增长率,下同),增速比上半年(7.4%)提高0.1个百分点,比1至8月(6%)提高1.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6.4%)1.1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全省(12.5%)、全州(12.8%)5、5.3个百分点。
一、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1至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稳中向好小幅增长,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比去年同期(5.5%)上升2个百分点。烟草制品业扭转近年来大幅下降的局面,1至9月增长2.2%,比去年同期(-2.4%)上升4.6个百分点;非烟工业运行平稳,增长16.5%,低于全州(18.5%)2个百分点。
从表上数据显示,除了永仁县增幅低于楚雄市外,其他县均高速增长,楚雄市全部工业及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均排名第九。
(一)分行业看
从轻重工业看:1至9月,轻工业增加值增长5%,重工业增长18%。
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下降59.1%;制造业增长7.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7.7%。
从工业行业看:主要行业呈现出“九增长一下降”运行态势。1至9月,累计实现增加值过亿元的行业有10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6.8%。分别是:烟草制品业增长2.2%,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9.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1.9%,占比10 %;医药制造业增长22.3%,占比9.9%;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5.3%,占比3.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3%,占比3.4%;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下降10.7%,占比2.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0%,占比2.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3.6%,占比2.2%;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增长31.7%,占比2.1%;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0.1%,占比1.2%。可以看出,我市工业经济结构单一,受少数行业影响较大。
(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好转
1—9月,81户规上企业有4户企业停产,其他均正常生产,其中:68户企业工业总产值实现正增长,13户企业负增长,产值过亿的企业有33户,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等支柱行业稳步增长。
二、当前工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企业效益有待改善。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多数企业市场占有份额有限,用工成本不断上升。同时市场需求低迷,造成企业订单减少,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经济效益下滑,盈利能力低,生产经营困难。1至9月,全市8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22户,亏损面为27.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0.25亿元,增长12.6%;主营业务成本增长16.6%;利润总额增长0.88%;存货增长8%,其中产成品增长8.9%;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分别增长6.6%、11.1%、13.2%。财务费用中利息支出增长22.3%。从数据可看出,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小幅增长。主营业务成本增长大于主营业务收入,三项费用同比增长,利息支出大幅增长,多数企业举债经营,利润空间不断缩小。
(二)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不足。一是由于卷烟及配套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受国家上调卷烟消费税、下调生产指标影响,产销抑制被,产品库存增加,增长空间变窄,产业增长放缓,难以持续向好,1至9月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增长2.2%,比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二是非烟产业占比小、发展不足,带动性强的新增长点尚未形成,持续快速发展的能力不足,加剧工业经济发展完成全年目标的难度。
(三)无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新建纳规企业是工业经济的新鲜血液,是拉动工业增长的新动力,是经济增长最直接的推动因素。1至9月,全市无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未对规上工业产生拉动力。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加强监测协调力度。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跟踪监测分析,准确判断工业经济运行趋势,及时预测预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狠抓工业经济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实,确保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实效,促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做好企业申报纳规和退库工作。保证优良存量,积极发展增量。抓住2018年11月最后一次月度审批和年度审批机会,按照国家名录审核要求,积极做好名录维护工作。相关部门对准备达到或已经达到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标准的企业,要做好重点跟踪,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帮助企业解决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成熟一个申报一个,确保已具备申报条件的企业及时入库。对经营不善、数据上报质量不佳、达不到规上标准的企业及时予以退库,不断调整优化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和结构。
(三)着力抓好新项目新企业的投产。我市工业经济要保持较快增长,必须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引进新的项目和企业作为支撑。特别是要在引进产业带动能力强和税源性企业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对引进的工业项目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对今年可投产的项目认真进行排查,特别是对工业大项目,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促进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速度,促进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增加规模以上工业户数、有力增强全市规上工业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