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部门目录 >> 楚雄市统计局 >> 统计分析及解读 >> 正文
号: 11532301015170483J/201803-00130 信息分类:
发文日期: 2017-08-24
发布机构: 楚雄市统计局 生成日期: 2017-08-24
称: 楚雄市“十二五”以来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分析及下步建议
号: 非正式文件,无文号

楚雄市“十二五”以来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分析及下步建议

发表时间:
字体:[    ]

“十二五”以来,楚雄市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在发展中促进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逐步实现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当前,恰逢我市“十二五”发展目标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总结我市三次产业发展历程,分析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结构性问题,把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对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好地指导“十三五”期间我市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十二五”以来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从“十二五”期间总体上看,我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二三 一”格局。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以下简称产出比重)一直在50%以上,其次是第三产业,占比在30%以上,第一产业对 GDP的贡献率最低,基本在10%以下。其中,第二产业产出比重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第三产业产出比重则呈逐年上升态势,第一产业的产出比重则逐年下降,到2016年仅占GDP的7.8%。

(一)第一产业呈逐年下降走势。2011年全市第一产业产出比重为9.9%,2012年达到10%的峰值后逐年下降,2016年降至7.8%的历史最低点。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产业的占比在十多年前的提升,主要归因于农村和农业的改革极大地解放了落后的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率急剧提升。同时,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显著改善,种植业比重不断下降,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林、牧、渔业比重持续上升。因此,之前农业的逆势增长具有补偿性和暂时性的特点。

(二)第二产业产出比重呈现先升后降,逐渐平稳的波动趋势。第二产业产出比重由2011年的58.1%逐步下降到2016年52%的最低点,基本稳定在50%以上,呈现出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持续领先优势主要归因于我市长期坚持“工商强市”、以工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

(三)第三产业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由2011年的32%大幅上升至2016年的40.2%。2016年,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差距最小,仅比第二产业低11.8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差距逐渐缩小,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逐年提升,并且增速加快。

二、我市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失衡,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与发达地区和全省中心城市相比,我市三次产业结构尚存在较大差距,三次产业结构不平衡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过低。就第三产业而言,我市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不仅远低于发达地区和全省中心城市,甚至低于全州的平均水平。据2015年数据显示,全国发达地区和全省中心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水平均超过45%,少数发达地区和城市甚至达到70%以上(西山区72.2%),全州为41.7%,而同年我市第三产业比重还不到40%(38.5%)。与此同时,我市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极不合理。一是在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占农业的比重过高,远超过林业、牧业和渔业。2011年我市种植业占农业的比重为53.9%;2016年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增加值的比例为51.8:15.5:30.2:2.5,种植业依然占据农业的半壁江山。此外,我市农业中初级产品与加工品比例也不协调。目前,发达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 2:1 以上,而我市只有0.35∶1。二是第二产业中工业经济结构单一,比例失衡。一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都是烟草产业一枝独秀,煤炭、建材、非金属开发等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医药、化工、有色金属和电力等后续产品开发进展缓慢,产业链不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屈指可数,正是由于这些非烟工业企业小而弱,产品结构单一,贡献不大,缺乏强有力的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突出的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来支撑,才是导致我市非烟工业经济总量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的真正原因。2015年,烟草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的68.5%,非烟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的31.5%,烟草、非烟工业比重失衡,烟草太重,非烟太轻,一直是困扰我市工业发展的瓶颈,是制约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软肋”。三是第三产业也同样存在内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2015年,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只有37.1%,而且主要集中在批零住餐、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等传统性服务业领域,而以现代物流、技术研发、金融保险、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

(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失衡。首先,第一产业一直是我市吸纳就业人员的主要领域,2015年,增加值仅占GDP比重7.9% 的第一产业吸纳49.9%的就业人员,总数达20.23万人,而发达地区和全省中心城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比例一直保持在10%左右,差距非常明显。其次,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我市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逐渐下降。工业从业人员相对数量呈缓慢下降态势,甚至出现就业流出的趋势。再次,我市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严重不足。发达地区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60%左右,少数地区甚至达到70%以上。而2015年我市服务业从业人员仅占总从业人数的35.7%,第三产业不仅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长期滞后,而且大都集中在商贸、餐饮、运输等传统服务业。

三、对“十三五”期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预判与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主动适应并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普遍规律及“十二五”以来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问题,“十三五”期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将遵循以下趋势。一是农业比重下降趋势减缓,并将继续保持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十三五”期间,农产品需求将呈稳定增长态势,但农业占GDP的比重下降的趋势将减缓。就产业内部来看,传统农业中种植业产出比重将不断下降,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产出贡献将有所增加。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平均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将继续从农业中流出进入非农产业,并更多地转移到第三产业中,但流出速度有所减缓。 二是工业仍将继续扩张,但内部产业结构将面临调整。“十三五”时期工业仍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内部结构将会面临较大调整:首先,重工业将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我市消费结构逐渐优化升级,汽车、住宅等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持续提升,并进一步带动钢铁、机械、建材和化工等重化工业的发展。其次,以技术密集、高附加值、高加工度为特点的装备制造业将得到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得到蓬勃发展,制造业将由大变强。再次,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巨大的引领带动作用,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我国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十三五”末,以节能环保、新一代生物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我市初具规模。三是服务业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将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更重要地位。这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我国将继续推行城市化发展战略。截至2016年底,我市城镇化率已达 61.1%,“十三五”末将突破65%,城镇人口将超过40万人。城市的快速发展必将带动第三产业的增长,尤其会带动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增长。二是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对有形产品的需求不断下降,而对个性化服务产品的需求则大大增加。同时,住房、医疗、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持续改善将继续影响国民预期和消费支出,服务消费支出比重将不断增加。三是随着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的提高,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断扩大,现代物流、技术研发、金融保险、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将得到快速发展。在上述因素推动下,我市经济格局将逐步从以工业经济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十三五”期间,不仅服务业的从业人数可能超越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而且在GDP中的比重也将超越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未来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实现第二次转型的战略起点,也是实现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期。针对我市三次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结构问题和发展趋势,“十三五”期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在于:

(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通过继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健全农业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提高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缩小与二、三产业的差距。

(二)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设计、研发、咨询、金融、物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通过实现由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化主导的转型,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力的就业范围和提高劳动力的就业水平。扭转我市第三产业产出比重过小、吸纳从业人员能力差的局面。

(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部门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引导作用,促进三次产业协调互动,从而推动三次产业之间有机融合及产业内部结构向合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