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是统计工作的前沿,是各类统计数据的起报点,是统计数据质量的第一道“防线”,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长期以来,市、乡(镇)党委、政府对乡镇统计工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高位推动,全市各乡镇统计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一、基本现状
(一)编制及人员情况
全市15个乡镇都没有从机构编制上独立设立统计站,采取在乡镇经济发展办设统计员岗位的方式开展统计工作。共有乡镇统计员26人,按《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13〕131号)文件要求应配备人员38人,配备不足12人,配备率仅为68.42%;专职统计员23人占88.46%、兼职统计员3人占11.54%;本科及以上学历统计员15人占57.69%、专科及以下学历统计员11人占42.31%。
(二)软硬件设施情况
全市15个乡镇都有开展统计工作所必需的办公用房、桌椅、沙发、文件柜、计算机、打印机、杀毒软件、U盘、统计数据处理设备,设施设备不断得到改善,规范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基本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各乡镇人民政府将统计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资金与事权相匹配,拨付及时到位,为乡镇统计工作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主要问题
(一)职能弱化现象突出
实施乡镇机构改革后撤销了乡镇统计站,统计职能并入由以前两个或两个以上职能站所合并而成的经济发展办。因机构上不是独立的,作用自然与其他站所无法相提并论,重视程度自然大打折扣,统计人员指导村(居)委会工作难度也增加,统计职能弱化现象突出。
(二)人员不足现象突出
全市15个乡镇目前仅新村、中山、三街、吕合4个乡镇按要求配足了统计人员,其他乡镇都不同程度存在配备不足现象。统计人员偏少与当前统计对象不断增多、统计范围不断扩大、统计工作任务不断增加的矛盾十分突出,已难以适应统计事业发展需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人员频变现象突出
乡镇人少事多,只能哪里工作重要往哪里增加人员、充实精干人员,有的乡镇对统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频繁调整变动统计工作人员,导致统计人员对统计工作业务不熟悉,统计工作连续性、稳定性不强,客观上无法高效开展统计工作,“生手驾车”现象十分突出。
(四)基础薄弱现象突出
因受机构编制、人员编制及频繁调整人员等多种因素影响,乡镇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形成了职业认同感不高、工作业务不精、统计台账不健全、原始记录不规范、历史统计资料不完整、数据质量不高等诸多困难和问题,又无法有效解决,统计基础依然薄弱。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
乡镇作为我国的基层政权组织,处于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国家各项政策方针的落实主体。乡镇统计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石,没有牢固的基础,统计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提高乡镇统计工作重要性认识,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研究,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面提升工作水平,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强化机构编制
完善的机构编制是做好乡镇统计工作的前提,对统计工作而言,没有乡镇统计机构如同人无双脚,组织不健全工作自然难于开展。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优化完善乡镇统计机构,在乡镇单独设立统计站(级别为股所级),机构及人员编制由县(市)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进行明确,管理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业务指导由县(市)统计局负责,有效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无专门工作机构、无专职工作人员等重点问题。
(三)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乡镇统计队伍建设,对保障统计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切实抓好乡镇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建立健全从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提升乡镇统计人员素质。严格执行“乡镇统计人员调整变动必须征求县级政府统计部门意见”规定,保证统计队伍相对稳定,保持工作连续性。拓宽乡镇统计干部使用渠道,加大提拔使用力度,积极创造成长成才条件。
(四)夯实发展基础
夯实发展基础,是提高乡镇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措施。建议加强乡镇统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有效夯实发展基础。一要确保办公地点、办公设备、办公设施、办公经费等重点事项与统计事业发展相适应。二要完善岗位责任制,强化教育,科学考核,确保履职尽责到位。三要建立健全统计台账,全面提升统计原始资料收集、整理、分类、归档水平,确保档案资料齐全、基础台账健全。四要强化依法治统,切实规范统计数据的采集、审核、汇总、上报流程,切实把好统计数据质量源头关,全面提升统计数据质量,确保统计数据真实,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