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楚雄市2011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提请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全市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71969万元,比年初预算数164031万元增加7938万元,增长4.8%,比上年增加27451万元,增长19%。上划中央及省级收入完成56017万元,比年初预算数53605万元增加2412万元,增长4.5%,比上年增加8788万元,增长18.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5952万元,比年初预算数110426万元增加5526万元,增长5%,比上年增加18663万元,增长19.2%。
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完成94938万元,比年初预算数98296万元减少3358万元,下降3.4%,比上年增加12509万元,增长15.2%。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15971万元,比年初预算数195984万元增加19987万元,增长10.2%,比上年增加28867万元,增长15.4%。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支出99565万元,比年初预算数101205万元减少1640万元,下降1.6%,比上年增加13273万元,增长15.4%。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5952万元,返还性收入及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50084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69978万元,上年结余收入5269万元(净结余701万元),调入资金575万元,债券转贷收入177万元,收入总计242035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15971万元,上解支出20245万元(其中:体制上解17571万元,专项上解2674万元),增设预算周转金400万元,支出总计236616万元。收支两抵,年终结余5419万元(项目结转5058万元,净结余361万元)。结余资金的形成,主要是部分中央和省级专项转移支付补助下达较晚,当年难以形成支出,需结转下年按规定用途安排使用。另外,预算已下达但预算单位项目未实施和未完工的资金,也需结转下年支付。
全市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94938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4619万元,上年结余收入9万元,收入总计99566万元;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支出99565万元(含州级以上专项转移支付支出4619万元),收支两抵,年终结余1万元。
(二)市乡两级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市乡两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3335万元,比年初预算数68390万元增加4945万元,增长7.2%,比上年增加11974万元,增长19.5%。市乡两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79321万元,比上年增加24016万元,增长15.5%。
市乡两级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完成74657万元,比年初预算数68296万元增加6361万元,增长9.3%,比上年增加13275万元,增长21.6%。市乡两级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支出79242万元,比上年增加14105万元,增长21.7%。
市乡两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3335万元,返还性收入及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50084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69978万元,下级上解收入11020万元,调入资金575万元,上年结余收入5244万元(净结余676万元),债券转贷收入177万元,收入总计210413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79321万元,上解支出20245万元,补助下级支出5096万元,增设预算周转金400万元,支出总计205062万元。收支两抵,年终结余5351万元(项目结转5058万元,净结余293万元)。
市乡两级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74657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4619万元,上年结余收入9万元,收入总计79285万元;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支出79242万元,补助下级支出42万元,支出总计79284万元。收支两抵,年终结余1万元。
(三)开发区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开发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2617万元,比年初预算数42036万元增加581万元,增长1.4%,比上年增加6689万元,增长18.6%。开发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6650万元,比上年增加4851万元,增长15.3%。
开发区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完成20281万元,比年初预算数30000万元减少9719万元,下降32.4%,比上年减少766万元,下降3.6%。开发区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支出20323万元,比上年减少832万元,下降3.9%。
开发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617万元,返还性收入及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2738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2358万元,上年结余收入25万元(净结余),收入总计47738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6650万元,上解支出11020万元,支出总计47670万元。收支两抵,年终结余68万元(净结余)。
开发区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20281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42万元,收入总计20323万元;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支出20323万元。收支两抵,年终结余为零。
以上预算执行情况已编制财政决算报州财政局,待州财政局审核批复后,再就有关变化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作专题报告。
二、保增长、保民生、提效益,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2011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的部署和要求,克服了银根紧缩和土地政策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力以赴抓增收,一心一意谋发展,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一)全力以赴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有新成效。加大财政对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投入、整合资金、融资等方式,支持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筹集建设资金71900万元,支持东南新城、第二水厂及配套管网、城市输水工程、城区排水工程、市医院迁建、职业中学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安排交通专项资金9557万元,实施了元双公路、通乡油路和乡村公路通达工程等项目,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竞争力,夯实财政增收基础。安排企业扶持资金11222万元,整合扶持政策,创优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努力加快重点优势产业发展。积极争取资金,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支持乡镇集贸市场建设、改造和提升,扶持商贸流通企业和批发市场,促进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发挥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支出1153万元,比上年增长10.7%,重点支持科技项目实施和科技培训。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全市4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22324万元,其中支农贷款16641万元,贷款总额和支农贷款均呈现较快的增长势头,有力支持了中小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多渠道筹集偿债资金,偿还到期银行贷款26125万元;加大对乡镇化解债务工作的支持,维护市、乡政府信誉,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府信用环境。加大政银合作力度,缓解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
(二)凝心聚力抓增收,组织收入成效显著。坚持早动手、早谋划、早安排,及早将收入任务分解下达各执收部门。创新工作机制,支持征管部门加大依法综合治税力度,严格落实税收责任制,促进各项税费及时足额缴库。积极为征收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强化各征管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完善财政、国税、地税、土地等收入征管部门联席会制度,密切跟踪收入形势,及时分析收入进度,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协调解决收入征管中的问题。加强税源监控,依法强化税收征管。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税源,强化征管措施,促进主体税收与经济协调增长。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专业市场、个体工商户和重点企业的税收管理,挖掘小税种的增收潜力,确保应收尽收。强化非税收入征管,严格执行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规定;认真落实和执行国有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坚持政府对国有土地垄断开发和出让,防控土地资产流失。对收费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强化源头管控、以票控收,严格执行票据管理办法,加强对执收单位财政票据使用情况和收入入库情况的监督,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经过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地方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超额完成预算任务。
(三)改善民生促和谐,构建民生财政有新进展。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支出32605万元,比上年增长10.7%。投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资金、农村薄弱学校及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资金、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奖励资金等8814万元,缓解就学难题。安排中高职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奖补金817万元,实施中高职困难学生助学工程,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困难毕业学生就业扶助工作,安排困难毕业学生免学费资金32万元,1320名就读中职学校学生受益。发放生源地国家助学金贷款266万元;对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597万元,3166名高中生受益,资助面占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35.6%。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213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安排工作经费100万元,支持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全市覆盖人数达到215343人;为42835名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保险金1405万元。认真落实鼓励创业“贷免扶补”政策,支付创业贷款贴息449万元,支持1036户从事微利项目的个人创业。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与就业工作联动的低保家庭收入审查机制,发放低保资金6224万元,40668名低保对象按时足额领到低保金。支付农村五保户供养费用411万元,解决了2238名孤寡老人的基本生活问题;投入820万元,帮助550户农村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补偿资金1104万元,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和改革顺利进行。积极推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探索建立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城乡医疗救助方法,支出城乡医疗救助资金547万元,解决了52647名城乡贫困群众参加医疗保险和因病致贫的问题。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将财政补助标准由150元提高到200元,累计补偿564933人次,补偿资金4923万元。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市参保人数72853人,补偿资金1554万元。拨付补贴资金350万元,解决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问题;发放石油价格改革补贴资金2956万元,500辆出租车、379辆公交车和187辆农村客运车的营运人受益,确保了农村客运、城市公交和城市出租车行业的票价稳定。投入社会管理创新经费1345万元,重点支持大调解、交通治堵、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基地建设等工作的顺利进行。拨付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8543万元,为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专项资金132万元,901户住房困难家庭1982人受益。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681万元,比上年增长75.5%,支持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保障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支持实施各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精品创作和民族文化传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节能环保支出6235万元,比上年增长89.3%,重点支持节能减排、环境整治、水污染防治等。
(四)强农惠农打基础,支持“三农”力度不断加大。坚持增投入强机制,通过争取上级扶持,扩大地方配套规模等措施,加快农村发展。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226万元水利建设资金,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等工程。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支出1363万元,实施了核桃深加工、优质粮食和蔬菜种植等6个项目。适时提高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标准,投入财政奖补资金1477万元,带动其他投入2096万元,实施95个村内户外道路硬化项目和6个示范村项目,4505户农户、19132人受益。投入地质灾害防治经费241万元,切实保障广大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认真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兑付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草原生态保护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农村居民地震安居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补贴资金8077万元,广大群众直接享受到公共财政的实惠。兑付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家电以旧换新补贴1890万元,有力地拉动了城乡消费。做好农业保险工作,支付保费122万元,为24664头能繁母猪、185头能繁奶牛提供保险。开展种植业试点保险,支付155万元保费,为10万亩水稻、5万亩玉米提供保险。认真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投入1216万元,建设蔬菜基地1500亩。把扶贫开发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集中力量抓好整村推进、财政贴息扶贫到户贷款、易地搬迁、产业扶贫、社会扶贫等民生工程。做好农业发展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争取到位资金1671万元,有力地支持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市财政投入失地农民就业培训资金200万元,整合部门、乡镇资金,支持东南新城失地农民通过培训实现就业。2011年,农林水事务支出29735万元,比上年增长1.2%。
(五)精细管理提绩效,财政管理水平稳步提升。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严格预算执行,加快预算支出执行进度,均衡预算支出。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按照“保吃饭、保运转、保维稳、保法定增长、保重大项目”的原则科学合理安排各项支出。加大财政资金的统筹整合力度,加强项目申报、实施管理,着力解决财政结转结余资金规模过大、专项资金使用分散等问题,增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和管理制度,做好行政成本控制和厉行节约工作,控制“三公”经费支出。2011年,全市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因公出国(境)经费支出比上年明显下降。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和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监管,清理核实市、开发区、乡(镇)各级政府债务变动情况,从严控制债务规模,落实偿债责任,努力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2011年,全市偿还债务39579万元,其中市级29825万元,乡镇432万元,开发区9322万元。加快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进程,国库集中支付预算单位达160个,授权支付资金118550万元,直接支付资金52090万元。深化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强化对公务支出的监控,全市通过公务卡结算公务费用3109万元。继续推进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巩固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成果。
(六)加强财政监管,防范资金运行风险。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职能,加大对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的日常监管力度。认真执行政府采购政策,全程推进阳光采购,全年完成政府集中采购9次、部门集中招标采购30次,节约资金501万元;继续推行定点印刷和办公家具定点协议供货,避免超标准采购,节约财政开支。全面开展银行账户清理工作,合并撤销专户29个,为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展财政资金专项检查,有计划、有重点的对扶贫、抗灾救灾、社会保障、三农、扩大内需资金的拨付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和及时、高效、安全。加强对公务用车购置资金来源的审查,控制公务用车购置经费支出。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对170个预算单位进行全面复查,做到治理工作不留死角。对三个单位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整顿和规范会计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70个预算单位进行财政督导,发现问题督促单位及时整改;对15个乡镇开展了财政资金安全检查,有效地防范财政风险。
2011年,财政“十二五”实现良好开局。但是,财政工作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受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影响经济平稳运行因素增多,进而影响财政增收;发展基础不牢、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消除,财政增收的可持续性不足;民生保障、维护稳定、基本建设等方面投入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财政支出压力大;偿债能力弱,融资难度大,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财政运行风险加大。这些问题,我们将深入研究,通过加快发展逐步解决。
三、2012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中央、省、州和市委对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今年,全市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省第九次党代会、州、市第八次党代会和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化财税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节能环保、文化的支持力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依法理财、统筹兼顾和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跨越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议2012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安排如下:
(一)全市地方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计划201204万元,比上年增加29235万元,增长17%,其中上划中央及省级收入65540万元,比上年增加9523万元,增长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计划135664万元,比上年增加19712万元,增长17%。
全市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计划82450万元,比上年减少12488万元,下降13.2%。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41256万元,比上年增加25285万元,增长11.7%;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支出安排86451万元,比上年减少13114万元,下降13.2%。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5664万元,返还性收入及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48216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75300万元,上年结余收入5419万元(项目结转5058万元,净结余361万元),调入资金1200万元,收入总计265799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41256万元(含专项转移支付支出75300万元),上解支出24443万元,支出总计265699万元,收支两抵,计划地方财政一般预算结余100万元。
全市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82450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4000万元,上年结余收入1万元,收入总计86451万元;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支出86451万元(含专项转移支付支出4000万元),收支两抵,计划地方财政基金预算结余为零。
(二)市乡两级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市乡两级地方财政总收入计划123756万元,比上年增加17972万元,增长17%,其中上划中央及省级收入计划37957万元,比上年增加5508万元,增长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计划85799万元,比上年增加12464万元,增长17%。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计划62450万元,比上年减少12207万元,下降16.4%。
市乡两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98856万元,比上年增加19535万元,增长10.9%;市乡两级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支出安排66451万元,比上年减少12791万元,下降16.1%。
市乡两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5799万元,返还性收入及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48216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75300万元,上年结余收入5351万元(项目结转5058万元,净结余293万元),调入资金1200万元,下级上解收入12583万元,收入总计228449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98856万元(含专项转移支付支出75300万元),上解支出24443万元,补助下级支出5080万元,支出总计228379万元,收支两抵,计划地方财政一般预算结余70万元。
市乡两级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62450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4000万元,上年结余收入1万元,收入总计66451万元;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支出66451万元(含专项转移支付支出4000万元),收支两抵,计划地方财政基金预算结余为零。
(三)开发区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开发区地方财政总收入计划77448万元,比上年增加11263万元,增长17%,其中上划中央及省级收入27583万元,比上年增加4015万元,增长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计划49865万元,比上年增加7248万元,增长17%。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计划20000万元,比上年减少281万元,下降1.4%。
开发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42400万元,比上年增加5750万元,增长15.7%。开发区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支出安排20000万元,比上年减少323万元,下降1.6%。
开发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865万元,返还性收入及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2780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2300万元,上年结余收入68万元,收入总计55013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2400万元(含专项转移支付支出2300万元),上解支出12583万元,支出总计54983万元,收支两抵,计划地方财政一般预算结余30万元。
开发区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20000万元;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支出20000万元,收支两抵,计划地方财政基金预算结余为零。
各征收部门收入计划:市国税局收入计划24820万元,其中上划中央及省级收入18932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88万元;市地税局收入计划69656万元,其中上划中央及省级收入13822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834万元;州地税局直属征收分局收入计划25665万元,其中上划中央及省级收入5382万元(其中开发区收入179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283万元(其中开发区收入4332万元);市财政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计划8126万元。开发区地方财政总收入计划77448万元,其中上划中央及省级收入27583万元(其中州地税局直属征收分局收入179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865万元(其中州地税局直属征收分局收入4332万元)。市财政局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计划62450万元;开发区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计划20000万元。
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努力推动经济跨越发展
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2016年地方财政总收入要比2011年翻一番以上。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着力推动经济发展,做大财政收入“蛋糕”;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着力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一)以强化收入组织为核心,保持财力持续增长。严格执行税收政策,规范税收减免,提高税收征管水平。改善财政收入结构,提高税收收入比重,逐步降低政府性基金比重。继续加大向上争取转移支付力度,把争取上级支持作为缓解困难、加快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支持税务部门抓好收入征管,加强重点税源监控,认真清理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执行税收减免政策,坚决制止和纠正越权减免税收,开展严厉打击偷骗税违法行动,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确保税收收入稳定增长。加快非税收入征管改革,扩大财政直接征收范围,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改革公共资源使用收入征收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不断完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职能,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认真做好土地、矿产、煤炭等资源类非税收入的征管工作,提高非税收入对财政增收的贡献。
(二)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经济跨越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支出安排1275万元,比上年增长10.6%,重点支持创新体系建设,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节能环保支出安排6735万元,比上年增长8%,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加快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支持实施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加快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对企业技改扶持力度,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认真落实小型微型企业税收减免和金融支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增加项目前期投入,加大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工作力度,努力在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上取得更大突破。加大对招商引资工作的支持,增加招商引资工作经费和奖励经费投入,支持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激励机制,提升招商引资在推动全市经济跨越发展中的作用。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推进东南新城城市道路、楚雄市输水工程、第二自来水厂及配套管网、东西环线、滇中大商汇、茶花谷等重点项目建设进程,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目标,继续加大支农力度。农林水事务支出安排31647万元,比上年增长6.4%。切实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领域,不断拓宽农业投融资渠道。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突出农业产业化扶持,推进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大力扶持优势农产品种植和加工业的发展,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基本农田建设。大力支持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大植树造林、森林防火和抗旱投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继续落实好惠农补贴及农业保险政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支持实施扶贫整村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易地搬迁扶贫,改善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稳步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不断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切实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教育支出安排36524万元,比上年增长12%,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15.1%。支持教育优先发展,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落实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支持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就学条件。医疗卫生支出安排20835万元,比上年增长6.8%,重点支持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安排2950万元,比上年增长10%,支持打造滇中民族文化高地,进一步推进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增加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加大重点文物、红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26443万元,比上年增长9.2%,大力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有效运营机制及严格管理机制,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住房保障支出安排11691万元,比上年增长7.8%,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适当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范围。
(五)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目标,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继续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保障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措施落实。对现有的财政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完善,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着力整合优化,提高资金分配科学性。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不断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控制一般性支出,积极促进节约型政府建设。强化精细运作,推动预算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细化预算编制管理,细化基本支出预算,逐步实现预算编制大部分落实到具体项目。进一步强化部门的支出预算执行主体责任,研究建立对各部门预算执行进度和项目绩效情况的通报考评制度,督促各部门切实重视预算执行管理。强化绩效导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照强化事前绩效审核、完善事中绩效跟踪、深化事后绩效检查的思路,加快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改革,完善相关机制和指标体系,不断拓展绩效评价领域,提升绩效评价层次。继续深化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国库集中收付等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在公开公共财政预决算的同时,积极推进各部门预决算公开,建立健全“三公”经费等支出信息公开机制,逐步推进支出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以公开促进节约,树立政府的阳光形象。针对财政督导和审计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创新举措,强化措施,推动全市财政管理水平提高。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会计管理薄弱单位的监管,支持单位不断规范管理,促进会计基础工作逐步规范。结合机构改革工作,完善部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有效防范财政资金管理风险。
各位代表,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推进楚雄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