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楚雄市2010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提请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及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各级各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市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推进财税制度改革,优化支出结构,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成效,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取得新进展。
(一)全市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26947万元,比年初预算数186125万元增加40822万元,增长21.9%,比上年决算数178609万元增加48338万元,增长27.1%。
1.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44518万元,比年初预算数133765万元增加10753万元,增长8%,比上年决算数126182万元增加18336万元,增长14.5%。(1)上划中央及省级收入完成47229万元,比年初预算数44889万元增加2340万元,增长5.2%,比上年决算数43128万元增加4101万元,增长9.5%;(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7289万元,比年初预算数88876万元增加8413万元,增长9.5%,比上年决算数83054万元增加14235万元,增长17.1%。
2.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完成82429万元,比年初预算数52360万元增加30069万元,增长57.4%,比上年决算数52427万元增加30002万元,增长57.2%。
全市地方财政总支出273396万元,比上年决算数204484万元增加68912万元,增长33.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7104万元,比上年决算数146386万元增加40718万元,增长27.8%;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支出86292万元,比上年决算数58098万元增加28194万元,增长48.5%。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7289万元,返还性收入及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36692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68815万元,上年结余4777万元(净结余517万元),调入资金360万元,债券转贷收入1408万元,收入总计209341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7104万元,上解支出16850万元(其中:体制上解14179万元,专项上解2671万元),增设预算周转金200万元,支出总计204154万元。收支两抵,年终滚存结余5187万元(项目结转4528万元,净结余659万元)。结余资金的形成,主要是部分中央和省级专项转移支付补助下达较晚,当年难以形成支出,需结转下年按规定用途安排使用。另外,预算已下达但预算单位尚不能形成支出的资金,也需结转下年支付。
全市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82429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3862万元,上年结余10万元,收入总计86301万元;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支出86292万元(含州级以上专项转移支付支出3862万元),收支两抵,年终滚存结余9万元。
(二)市乡两级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市乡两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1361万元,比年初预算数57029万元增加4332万元,增长7.6%,比上年决算数53566万元增加7795万元,增长14.65。市乡两级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完成61382万元,比年初预算数41360万元增加20022万元,增长48.4%,比上年决算数35735万元增加25647万元,增长71.8%。市乡两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5305万元,比上年决算数120201万元增加35104万元,增长29.2%。
市乡两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1361万元,返还性收入及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36692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68815万元,下级上解收入9658万元,调入资金360万元,上年结余4766万元(净结余517万元),债券转贷收入1408万元,收入总计18306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5305万元,上解支出16850万元,补助下级支出5543万元,增设预算周转金200万元,支出总计177898万元。收支两抵,年终滚存结余5162万元(项目结转4528万元,净结余634万元)。
市乡两级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61382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3862万元,上年结余10万元,收入总计65254万元;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支出65137万元,补助下级支出108万元,支出总计65245万元。收支两抵,年终滚存结余9万元。
(三)开发区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开发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5928万元,比年初预算数31847万元增加4081万元,增长12.8%,比上年决算数29488万元增加6440万元,增长21.8%。开发区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完成21047万元,比年初预算数11000万元增加10047万元,增长91.3%,比上年决算数16692万元增加4355万元,增长26.1%。开发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1799万元,比上年决算数26185万元增加5614万元,增长21.4%。
开发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928万元,返还性收入及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3336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2207万元,上年结余11万元(净结余),收入总计41482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1799万元,上解支出9658万元,支出总计41457万元。收支两抵,年终滚存结余25万元(净结余)。
开发区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21047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108万元,收入总计21155万元;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支出21155万元。收支两抵,年终滚存结余为零。
以上预算执行情况已编制财政决算报州财政局,待州财政局审核批复后,再就有关变化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作专题报告。
二、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
2010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以及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全市各级各部门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扎实工作,认真落实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超额完成了财政收支任务,财政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
(一)坚持科学发展,支持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把财政增收建立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之上,围绕建设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增长协调、基础稳固的财源体系的要求,创新生财思路,稳定基础财源,开辟新兴财源,促进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一是抓好企业扶持,稳固基础财源。拨付企业扶持资金12273万元,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扩大生产,增强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认真落实税费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加快发展,提高效益。拨付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专项资金1415万元,支持担保机构发展,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再担保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二是利用政策和资金引导,培育新兴财源。筹措资金3029万元,推进楚雄工业园区建设,努力打造新的财政增长点。以项目为抓手,积极筹措配套资金1980万元,推进扩大内需项目建设,以项目推动财政增收。利用增值税转型改革和其他税费改革的机会,引导企业增加投资,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落实好各项出口退税政策,促进企业出口稳定增长。三是依托滇中特色大城市建设,增强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争取上级补助、地方财政投入、政府信用合作贷款、商业银行贷款和实施BT模式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实施东南片区、花果山片区、万家坝片区及东环线建设,有力促进城市化进程;继续实施第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项目,实施第二水厂及配套管网、城市输水工程、城区排水工程和市医院迁建、职业中学教学楼建设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城市功能配套进一步完善;利用BT招商引资模式实施了226线项目、老城区绿化改造、安楚高速公路楚雄城区段亮化、东环线、彝海公园、云南茶花精品园等项目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继续实施了东大线、南大油路、三街至八角油路和乡村公路通达工程,形成较好的城市周边交通网。四是做好投融资平台建设工作,拓宽财源建设投入渠道。支持组建了楚雄市国有投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楚雄兴彝村镇银行和4家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完善了我市金融服务体系,促进金融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五是建立良好的政府信用环境,为楚雄市财政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多渠道筹集偿债资金22170万元,偿还到期贷款;按时偿还世界银行贷款110万元。
(二)强化征管,确保收入任务完成。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征收考核办法,增强征管积极性。强化税源管理,深入分析研究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形势变化,深入细致地开展分税种、分行业的结构性分析,及时掌握影响税收收入变化的因素,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增强财税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认真落实财税收入征管协调机制,发挥合力,通过提高征管质量、强化稽查、提高纳税服务增加收入。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完善收费项目及标准公示制度,严格按照规定征收;结合“小金库”治理工作,建立“征收、预算、使用”三分离的非税收入管理模式,实行综合预算。
(三)加大“三农”投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稳定增长。农林水事务支出29372万元,比上年增长107.7%。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支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改善农村水利条件;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整合支农资金,支持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培植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抗旱经费投入,拨付抗旱救灾资金4144万元,最大限度减少干旱带来的损失和影响。完善惠农补助和保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兑付农民直接补贴资金6604万元,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财政补助232万元,推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兑付农机具补贴253万元,补贴购置农机具983台,拉动农民投入844万元。累计兑付财政补贴资金2392万元,补贴家电下乡产品25101台、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12106辆,拉动了农村消费,提高了农民生活品质。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123万元,引导村民投资和其他投入2505万元,实施107个自然村的村内户外道路硬化和州级示范村项目,项目村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促进了农村和谐。组织实施总投资1671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成项目区主排灌支渠24.35公里,改造中低产田7500亩,种植优质稻6500亩,种植优质蔬菜1000亩。投入1427万元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为村级组织服务“三农”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投入资金225万元,支持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乡镇农贸(集贸)市场和特色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四)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两基”迎国检为重点,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整合不同渠道资金,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支出29456万元,比上年增长22%。全面落实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的政策,免费提供692万元的教科书;补助全市农村贫困寄宿生生活费806万元,25756名贫困寄宿生受益;筹措资金576万元,2005年前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全部得到化解;筹措资金1386万元,支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1509万元,比上年增长5%,重点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业再就业、医疗救助等。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建立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拨付最低生活保障资金5200万元,保障了37297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拨付城乡医疗救助资金626万元,解决了42563名困难群众参加医保问题,为1858人发放了医疗救助金;积极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拨付就业资金845万元,着力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支付贴息资金151万元,支持411个创业群体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医疗卫生支出19410万元,比上年增长63.1%,重点支持实施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不断改善就医条件。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528万元,比上年增长34.4%,重点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民族文化传承。高度重视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4114万元,建设廉租住房20700平方米,对70户国有林业企业棚户区和32户国有林业企业危房进行改造。筹措资金614万元,兑付2010年前离退休人员住房补贴;投入135万元,解决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问题。投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专项资金7217万元,推动社会和谐。
(五)深化改革,推动财政科学发展。继续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调整完善了市对开发区的财政体制,进一步理顺了税收征管、东瓜镇站所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税费征管改革不断深化,征、管、查体系运转协调,征管质量不断提升。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逐步推进预算公开工作。稳步推进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零余额账户为基本形式,财政集中支付为主要内容的国库管理改革,提高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和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及使用效益;在全市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和乡镇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发放公务卡6350张。扩大政府采购范围,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要求,狠抓程序关和质量关,通过政府采购节约开支891万元。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覆盖全市152个村(居)委会1709个村民小组,代管资金总额超过7亿元,有力地推进了基层民主管理与监督工作。
(六)实施精细化管理,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把健全财政法规制度体系作为实施财政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通过健全制度、开展绩效评价等措施,落实精细化管理的各项要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出台了《市级和乡镇财政追加预算支出审批制度》、《市属企业国有资产处置审批制度》、《公务接待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要求,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和审批制度,强化财政预算的严肃性,确保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效益性,财政管理更加科学。制定行政成本控制制度,认真落实行政成本控制的各项措施,行政成本控制取得一定成效。狠抓预算执行管理,利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适时掌握各预算单位资金存量情况,加强分析和动态监控,增强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加强预算管理基础工作,完善部门基础数据库,建立健全人员编制管理与财政管理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提升预算管理水平。积极探索财政投入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加强财政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2009年均衡性转移支付进行了绩效评价。
(七)强化监督,财政管理不断规范。把强化财政监督作为推进依法理财的重点工作加以落实,在不断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的同时,切实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对各乡镇和部分市属单位开展了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和预算执行情况检查,堵塞资金管理漏洞。全面开展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社会团体“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构建防范“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开展了投融资平台清理工作,确保科学、合理、适度举债,有效防范投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对市属45户一级预算单位、48户二级预算单位进行财务督导,使财政督导成为对预算单位监督的常态化的工作。对扩大内需资金、新农合资金、抗旱救灾资金、强农惠农资金、农村安全饮水资金等重点资金进行了专项检查,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完整,使用合规。开展农业系统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以检查为手段推动全市各行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010年,我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特大旱灾的冲击中,财政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我们深知,财政改革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财政收入总量偏小,发展任务艰巨;财源结构不合理,收入增长缺乏后劲;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刚性支出压力较大;债务负担重,偿债能力有限;财政管理和分配有待进一步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通过科学发展逐步解决。
三、2011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中央、省、州和市委对2011年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今年,全市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好积极财政政策的落实,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社会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财税改革,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议2011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安排如下:
(一)全市地方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全市财政总收入计划262327万元,比上年决算数226947万元增加35380万元,增长15.6%。(1)地方财政总收入计划164031万元,比上年决算数144518万元增加19513万元,增长13.5%,其中上划中央及省级收入53605万元,比上年决算数47229万元增加6376万元,增长13.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计划110426万元,比上年决算数97289万元增加13137万元,增长13.5%。(2)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计划98296万元,比上年决算数82429元增加15867万元,增长19.2%。
全市地方财政总支出安排297189万元,比上年决算数273396万元增加23793万元,增长8.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95984万元,比上年决算数187104万元增加8880万元,增长4.7%;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支出安排101205万元,比上年决算数86292万元增加14913万元,增长17.3%。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0426万元,返还性收入及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32390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68000万元,上年结余5187万元(项目结转4528万元,净结余659万元),收入总计216003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95984万元(含专项转移支付支出68000万元),上解支出19929万元,支出总计215913万元,收支两抵,计划地方财政一般预算结余90万元。
全市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98296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2900万元,上年结余9万元,收入总计101205万元;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支出101205万元(含专项转移支付支出2900万元),收支两抵,计划地方财政基金预算结余为零。
(二)市乡两级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市乡两级财政总收入计划166795万元,比上年决算数 150175万元增加16620万元,增长11.1%。(1)地方财政总收入计划98499万元,比上年决算数88793万元增加9706万元,增长10.9%,其中上划中央及省级收入计划30109万元,比上年决算数27432万元增加2677万元,增长9.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计划68390万元,比上年决算数61361万元增加7029万元,增长11.5%。(2)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计划68296万元,比上年决算数61382万元增加6914万元,增长11.3%。
市乡两级地方财政总支出安排231353万元,比上年决算数220442万元增加10911万元,增长4.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60148万元,比上年决算数155305万元增加4843万元,增长3.1%;市乡两级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支出安排71205万元,比上年决算数65137万元增加6068万元,增长9.3%。
市乡两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8390万元,返还性收入及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32390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68000万元,上年结余5162万元(项目结转4528万元,净结余634万元),下级上解收入11092万元,收入总计185034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60148万元(含专项转移支付支出68000万元),上解支出19929万元,补助下级支出4897万元,支出总计184974万元,收支两抵,年终滚存结余60万元。
市乡两级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68296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2900万元,上年结余9万元,收入总计71205万元;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支出71205万元(含专项转移支付支出2900万元),收支两抵,计划地方财政基金预算结余为零。
各征收部门收入计划:市国税局收入计划22159万元,其中上划中央及省级收入16842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317万元;市地税局收入计划55539万元,其中上划中央及省级收入10417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122万元;州地税局直属征收分局收入计划15514万元,其中上划中央及省级收入285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664万元;市财政局收入计划73583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87万元,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68296万元。
(三)开发区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开发区财政总收入计划95532万元,比上年决算数76772万元增加18760万元,增长24.4%。(1)地方财政总收入计划65532万元,比上年决算数55725万元增加9807万元,增长17.6%,其中上划中央及省级收入23496万元,比上年决算数19797万元增加3699万元,增长18.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计划42036万元,比上年决算数35928万元增加6108万元,增长17%。(2)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计划30000万元,比上年决算数21047万元增加8953万元,增长42.5%。
开发区地方财政总支出安排65836万元,比上年决算数52954万元增加12882万元,增长24.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35836万元,比上年决算数31799万元增加4037万元,增长12.7%;开发区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支出安排30000万元,比上年决算数21155万元增加8845万元,增长41.8%。
开发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036万元,返还性收入及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2697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2200万元,上年结余25万元,收入总计46958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5836万元(含专项转移支付支出2200万元),上解支出11092万元,支出总计46928万元,收支两抵,年终滚存结余30万元。
开发区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30000万元;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支出30000万元,收支两抵,计划地方财政基金预算结余为零。
各征收部门收入计划:开发区国税局收入计划23001万元,其中上划中央及省级收入17886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115万元;开发区地税局收入计划37061万元,其中上划中央及省级收入550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561万元;州地税局直属征收分局收入计划3540万元,其中上划中央及省级收入11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30万元;开发区财政局收入计划3193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30万元,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30000万元。
四、服务经济,改善民生,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2011年,我们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的部署和要求,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和谐。
(一)服务大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抓住中央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云南建设桥头堡等机遇,以滇中楚雄特色大城市建设为龙头,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大力培植重点优势产业,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巩固和壮大财源基础,增强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大对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树立“项目建设富财政”的理念,推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增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能力。围绕公路、水利、工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发展和重要民生工程项目,积极筹措资金,加大项目前期投入,提高资金配套和保障能力,支持项目建设。积极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培育,支持和鼓励企业推进资源整合、发展精深加工、实施技术改造、开展科技创新、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支持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围绕基础立区、引资兴区、产业强区的建设方针,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把工业经济的发展落实到项目上,以工业的发展带动财政增收。大力发展流通服务业,以建设特色商业区、商业网点、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乡村流通工程为重点,大力培育专业化物流服务业,增强流通服务业对财政增收的贡献。加快发展旅游经济,充分发挥旅游各个消费环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扩大财政收入来源。
(二)狠抓增收节支,确保圆满完成预算任务。提高对圆满完成预算任务的认识,以扎实有力的措施,狠抓增收节支工作,为楚雄市财政“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收入,为经济社会发展聚集可用财力;一手抓支出,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税收管理,加大税收监控力度,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税种的监控,用有力措施组织好税收收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严格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规定,规范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使用行为。统筹抓好各类资金的支出管理,按照“不突破预算,严格预算级次,严格下达程序”的规定,加大预算执行力度。认真编制财政支出预算,依据自身财力,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科学安排支出预算。严格执行各项财政开支标准,规范支出管理;扎实做好行政成本控制工作,促进节约型政府和效能型政府建设。做好均衡财政支出工作,项目资金在上半年安排50%,10月底前安排完毕,确保项目支出及时发挥效益。
(三)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执行力度,推动农村发展与改革。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三个重点、三个确保”的要求,继续加大财政支出投入,农林水事务支出安排31449万元,比上年增长7.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中低产田改造、现代烟田建设、农村“五小水利”工程、安全饮水、农村公路通达工程等项目建设,提高农村抗灾减灾能力,改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规范有序推进农业招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在继续巩固提高烟草种植规模和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化、规模化的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效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健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
(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有保有压、有促有控的原则,确保工资发放、机构运转、民生保障、社会稳定、“三农”工作、教育事业、公共卫生、重点项目等支出,确保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政策落实。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教育支出安排31088万元,比上年增长6%,在巩固“两基”迎国检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支持启动学前教育发展项目,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医疗卫生支出安排20684万元,比上年增长6.6%,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120元提高到200元,支持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22886万元,比上年增长6.4%,支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4370万元,比上年增长6.2%,继续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支持棚户区改造。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安排1621万元,比上年增长6.1%,重点支持农村文化广场建设、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逐步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继续深化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积极稳妥推行财政一体化平台建设,加大公务卡结算执行力度。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完善预算编制制度,建立健全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机制。认真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完善监管措施,堵塞管理漏洞。深化乡镇财政管理改革,通过各种渠道逐步提高基层经费保障水平,增强基层政权服务能力。
(六)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强化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狠抓预算执行管理,落实部门预算支出主体责任,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积极推进全过程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试点。按照“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由点及面、逐步推开”的原则,积极推进财政绩效评价工作,提高财政投入特别是大额资金投入的实效性、安全性。把推进预算信息公开作为2011年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主要工作加以落实,加大财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力度,加快推进预算公开,将财政预算公开到“款”级科目。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完善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全面推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统计报告制度,完善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健全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完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体系,进一步加强基层财政建设,充分发挥乡镇财政就地就近实施监管的优势,对本级和上级财政安排的资金以及其他部门、其他渠道下达的财政性资金实行全面监管。加强财政监督,建立财政监督机构与预算管理机构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制度,继续开展重大财税政策实施情况专项检查,建立完善财政监督信息披露和公告制度。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做好科学、合理、适度举债和防范债务风险工作。
各位代表,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对于全面完成楚雄市“十二五”规划,加快滇中特色大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以市委的正确领导为坚强后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创新,克难奋进,为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楚雄市2011年财政报告背景材料
一、2011年财政收支预算草案有关情况说明
(一)财政增收因素。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有色金属价格逐步回升,岭东纸业、滇中铝业、盘龙云海等企业效益明显好转,执行近两年的增值税抵扣优惠政策部分企业抵扣已结束,增值税将扭转减收的状况,预计增收。随着东南片区、富民工业区、万家坝片区、西北片区等城市不断开发,滇中特色大城市建设,茶花谷建设,滇中大商汇建设、征地拆迁移民安置、东西环线建设,市档案馆、市医院、市职业中学、公租房建设,第二水厂管网建设、九龙甸输水工程、青龙河富民段改造等项目建设,建筑安装营业税等相关税收将增加。随着城市花园团购房、兆顺地产等房地产开发,房地产营业税等相关税收增收。
(二)财政减收因素。一是现有调控措施的滞后影响将逐渐显现。2010年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措施如房地产市场调控、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其对投资进而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房地产营业税增幅将减缓。二是烟叶税预计减收。2010年完成烟叶收购1575万公斤,烟叶税收入5920万元。2011年烟叶收购任务1450万公斤,预计烟叶税收入5455万元,税收比上年决算数预计减少465万元。三是部分企业增值税在2010年超常规入库或应在2010年抵扣的推迟到2011年抵扣100%部分近3800万元,增值税增长困难。四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进入高速增长期,年平均增长率为24.2%,年均增长绝对数为12875万元,基数增加较大,目前缺乏效益较好的大企业作为稳定税源支撑,税收增长困难。五是受上年一次性收入集中入库以及2011年可处置资产少,收入来源减少等影响,财政部门一般预算非税收入预计比上年减少3700万元。
(三)财政增支情况。一是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财政需增支4000万元。二是贷款本金和利息支出需23000万元(一般预算1000万元,基金预算22000万元)。三是交通治堵增加200万元。四是社会管理创新及矛盾化解增加500万元。五是上年项目结转支出增加340万元。一般预算支出合计增加6040万元。
(四)财政减支情况。部分支出项目2010年比2009年减少原因是:一是实行部门预算编制后,所有支出实行“零基预算”,部分单位2009年市级安排的专项项目已完工,2010不再安排资金,支出减少。如2009年安排市检察院310万元基建支出、安排市文体局茶花杯网球公开赛支出45万元等,2011年不再安排。二是2010年上级补助专项资金虽总量增加,但各项目间年度补助不同,出现增减,支出减少。如2009年上级补助“11·02”特大自然灾害生活救助2300万元,污染减排补助994万元等,2010年以上相同项目上级未给予补助。三是各支出大类除交通运输和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减少外均比上年增长,但部分支出大类中款级科目比上年减少,除上述原因外,部分款级科目调整,列报口径变动导致支出减少,如2009年各级财政补助的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资金1485万元并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计,2010年各级财政补助的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和农村改水改厕公共卫生资金948万元按规定列入了相应的支出科目,没有列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计。
2011年部分支出项目比2010年减少原因是:一是按上级要求,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按照上年补助数的50%至80%预安排支出。二是2011年预安排的上级专项补助已剔除上年安排的抗旱等一次性补助支出。三是已剔除2010年市级安排的专项项目已完工资金。
(五)财政报告的组成和变化情况。按照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要求,参照省财政厅向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提交的财政报告模式,2011年财政报告分三个部分:《关于楚雄市2010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书面)》、《楚雄市2011年财政报告背景材料》、《楚雄市2010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2011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其中报告正文和背景材料装订一册,预算草案表格装订一册。
(六)开发区财政收支在报告中的反映。为进一步增强财政预算透明度,实现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从2011年起,将开发区财政预算执行及安排情况纳入全市报告中单列反映,以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更加清晰地了解开发区财政发展状况。
二、财政报告主要名词注释
【地方财政总收入】 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上划中央及省级收入。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由各级财政收入征收部门组织并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
【上划中央及省级收入】 是指地方经济中产生的,按财政管理体制需上缴中央和省级作为中央和省级财政收入的税收收入。主要指中央消费税100%部分、中央增值税75%部分、中央企业所得税60%部分和省级企业所得税24%部分、中央个人所得税60%部分和省级个人所得税24%部分、中央利息所得税60%部分和省级利息所得税40%部分、省级耕地占用税30%部分。
【基金预算收入】 是按规定收取、转入或通过当年财政安排,由财政管理并具有指定用途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等。自1997年纳入预算管理后,这部分收入仍然保持其专用性,不与一般预算收入统一分配。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根据上级文件要求,自2008年起不剔除成本全额入库。
【绩效评价】 是指政府依据其需要实现的职能和施政计划,确定实现计划所需要的支出经费,并评估和测量某项支出计划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效果和业绩。目前,我市按照上级财政部门“积极试点,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推行绩效评价试点,尝试将绩效评价的结果与部门预算编制相结合。绩效评价的内容包括业务考评和财务考评,不仅考评项目的资金落实、使用及财务管理状况,还要考评项目绩效目标的合理性和目标完成情况。
【转移支付】 是指货币资金、商品、服务或金融资产的所有权由一方向另一方的无偿转移。转移的对象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实物。财政转移支付主要是指财政资源(资金)在各级政府间的无偿转移,包括横向转移和纵向转移。财政转移支付通常可以分为无条件的财政转移支付(即一般性转移支付)和有条件的财政转移支付(即专项拨款)两种。
【一般性转移支付】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以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为主的转移支付制度。现行财力性转移支付主要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补助、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地方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统筹安排和使用上述资金。2009年前称财力性转移支付。2009年,财政部修订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时改称一般性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 是指上级政府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目标,以及对委托下级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专项补助资金。资金接受者需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
【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 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10月1日起,在全国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我省按照国家规定执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人员,从2009年10月1日起实施绩效工资。
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其中,基础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总量的70%,奖励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总量的30%。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公益目标完成情况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绩效工资水平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按照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的原则核定,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具体核定办法。
【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 国务院决定从2010年1月1日起,对除已经实施绩效工资的义务教育学校和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外,按照国家规定执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单位正式工作人员,实施绩效工资。
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其中,基础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总量的50%至70%,奖励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总量的30%至50%。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事业单位的公益目标完成情况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各地绩效工资总体水平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财力状况、物价消费水平、所在地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义务教育学校和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等因素确定。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对于我国1991年以来实行的“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于增加了政府补贴内容。国务院批准的试点县(市、区)区域内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具有云南省户籍的农村居民,可以自愿在户籍地的乡(镇)或行政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具体内容如下: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三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四是政府主导和农村居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五是实行属地管理,逐步提高基金管理层次。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大战略方针。2009年4月,国务院召开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对全国医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目标是到2011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长远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为使改革尽快取得成效,尽快落实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着力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云南省从2009年开始,积极启动和稳步推进了五项重点医改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扩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和提高保障水平。二是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是党中央、国务院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保障公众基本用药权益,而确立的一项重要的国家医药卫生政策。是对基本药物的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测评价等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制度,是国家药品政策的核心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基础,并与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相衔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合理确定基本药物品种,完善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使用、定价、报销等政策,保障群众基本用药。
【保障性住房】 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