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部门目录 >> 楚雄市发展和改革局 >> 政协提案 >> 正文
号: cxs002-/2022-1228002 信息分类:
发文日期: 2022-07-05
发布机构: 楚雄市发展和改革局 生成日期:
称: 关于对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15号提案的答复
号:

关于对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15号提案的答复

发表时间:
字体:[    ]

李祥峰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促进楚雄市城乡融合发展”的提案,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直以来,从国家到省、州都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发展,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省级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云发〔2020〕8号),州级专题编制了《楚雄州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规划(2023-2035年)》。楚雄市认真贯彻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全市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共同部署、协同推进。针对你们提出的实施建议,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推动城乡要素流动自由化方面

一是着力完善人才制度机制。制定出台《“威楚英才”培养工程9个实施办法》《楚雄市加强“八个一百”人才队伍建设助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等一批办法机制,从评选认定、教育培训、动态跟踪、政策扶持等方面,推动“百名烤烟种植能手”“百名养殖能手”“百名威楚工匠人才”等八个人才专项取得实效。落实“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计划,培养农村后备干部522名,选派驻村工作队员185名,推动“百名专技人才下基层”,选派485名农技人员、38名城区教师、16名城区全科医生到山区乡镇支农、支教、支医,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流动成常态。同时,完善“人才回流”的政策措施,吸引本土人才带技术、带成果回乡创业,回引农村优秀人才111名,人才兴农业兴作用充分发挥。二是着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制定出台《楚雄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发放小额信贷资金709户3215万元,发放“紫溪贷”“惠牛贷”金融帮扶产品3091.1万元,“贷免扶补”创业贷款1.07亿元,扶持555人创业,带动就业2198人。三是数字持续赋能乡村建设。在农业物联、测土配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大量运用数字化技术,建成益农信息社152个,利用“三农通”平台推送技术、农产品供求、企业招工等信息770条,将20家龙头企业和“三品一标”企业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管理,实施金沃蓝莓、彝韵猕猴桃等2家企业数字化建设,对114户规模养殖场、1户生猪屠宰场、58户兽药企业的“一场(企)一码、一畜(禽)一标”数字化动态管理,实现畜牧生产、流通、屠宰各环节信息互联互通。楚雄市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领跑全省,“庄甸小管家”在全省推广。

二、促进城乡产业联结与共同利益机制完善方面

一是加快市场主体培育。投入产业发展资金4352.06万元,实施重点产业项目18个,建成产业基地138.9万亩,培育州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83家、家庭农场59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765个、规模养殖场1883个、核桃交易市场30家、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07个,吕合镇获评全国农业产业强镇。二是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加快全市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农产品生产企业诚信评价制度、瘦肉精检测制度等相关制度30多个,并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收集整理无公害蔬菜、水稻、玉米、麦类、油菜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和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等相关技术规范,实施标准化生产。全市有17个农产品入选省级“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140个农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创建“一村一品”专业村25个,“一县一业”创建优质粳稻推广种植14.48万亩,建成野生菌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基地300亩。四是拓展农产品流通市场。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的产品生产。积极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全市95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营业收入6182万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衔接方面

一是强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权益保障。着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累计下达人口市民化资金1680万元,签发居住证65864张,居住证附着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项目持续增强。强化随迁子女就学、就医、住房等经费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人每学年补助800-1000元,开展农转城户帮扶救助1.6万余次。支持转户居民创业就业,发放创业贷款1.7亿元,开展技能培训10万余人次,开发就业岗位2.15万个,转移就业14.44万人次,劳务经济收入32.2亿元。转户居民入住公共租赁住房3247户。二是加快乡村建设。出台《楚雄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加快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处理、美丽乡村建设。年内完成“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58个,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90%以上,村庄绿化率达48%,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9%,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64%,成功打造紫溪镇箐上村、东瓜镇小郭邑、吕合镇火烧桥等106个美丽村庄示范样板。整合水利、农业、交通等涉农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目前,全市共建成中型水库2件,小(一)型水库16件,小(二)型水库227件,小坝塘4562件,小水池(窖)6.82万件,供水能力达32.7亿立方。全市供电可靠率达99.91%、实现智能电表、低压集抄“全覆盖”。辖区共管养农村公路总里程3062.54公里,县道、建制村公路硬化率均达100%,乡镇、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行政村4G覆盖率达100%、自然村4G覆盖率达99.37%,建成5G通信基站1480个,城区覆盖率达98.99%,15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和行政村同步实现5G网络覆盖。

四、健全城乡发展体制机制方面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坚持“一把手亲自抓”的人才工作理念,成立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市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大人才”工作格局。把人才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经常议、常态抓,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人才培养计划、破解育才引才难题,切实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制定出台《楚雄市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市党办通〔2022〕5号)《楚雄市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促城乡融合发展支持乡村振兴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市党办通〔2022〕87号)等一批政策文件,全面保障工作推进。强化考评问效。深入实施“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工程,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人才政策落实、人才投入保障、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项目推进、人才环境优化等纳入各级领导班子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政绩考核。完善人才工作报告述职评议办法,把人才工作考核纳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比拼综合绩效考核序列,人才述职评议等考核为“差”等次或述职评议末位,原则上年度考核不得列为优秀等次。

五、构建城乡命运、利益、责任共同体方面

一是历时两年多编制的《楚雄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将于2023年一季度发布,136个“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完成,随着规划的实施,全市城乡建设、产业布局、公共资源配置等将更规范、更合理。二是持续加强教育、卫生、文化、养老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市农村教育教学、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服务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高。三是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完成15个乡镇、142个村(社区)、2687个村(居)民小组、77905户确权登记发证,登记耕地87.1万亩,确权承包地63.7万亩,发证率99.97%。1.9万户农户流转农村土地6.2万亩,实现地租收入254.85万元,多渠道增长群从收入。

李祥峰等几位代表,你们的提案是对楚雄市城乡发展的关心关注,也是全市人民心之所盼,更是各职能部门工作的重心,通过近些年的努力,全市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许多短板弱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要求,着力抓好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基础设施一体化、乡村经济多元化、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等重点工作,促进全市城乡居民优质服务同享、生活品质同值的幸福美好生活。

 

楚雄市发展和改革局

2022年7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