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管好管活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资源,破解机构编制资源供需不平衡矛盾,楚雄市着力做好“三篇文章”,切实强化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和民生领域的机构编制资源保障。
做好“机构改革”文章。以党政机构改革为契机,严格按照机构限额设立机构,进一步优化了全市事业单位机构布局。下发了全市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方案,并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权划转至相应的行政主管部门,理顺了管理体制,提升了公益服务能力和水平。按照“精简高效、职责明晰、运转有序”的原则,从严从紧控制事业单位内设机构数量,对符合条件、确因工作需要调整内设机构设置的严格按照“撤一建一”原则进行把控,确保新调整后的内设机构不突破现有的内设机构总数。顺利完成了2家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改革工作,进一步巩固了全市党政机构改革成果。
做好“内部挖潜”文章。在盘活现有事业单位编制资源上下功夫,加大对“小、散、弱”事业单位整合撤并力度,动态跟进整合职责相同、相近的事业单位,撤销职责消失和弱化的事业单位,并收回空余的事业编制。2017年以来,全市已撤并整合事业单位17家,收回编制34名,优先用于保障民生领域和重点领域的编制需求,有力促进了全市优质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极大缓解了编制供需矛盾。针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民生领域,探索实行编制备案管理制度,出台了《楚雄市公立医院编制备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对市医院和市中医院2家公立医院的编制管理由审批制变为备案制,极大提升了医院的用编自主权。探索建立教育卫生系统编制动态调整使用制度,加强对城乡(镇)编制资源的统筹调剂力度,根据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中小学、卫生院的发展现状和群众需求,分门别类进行精准测算和评估论证,在不突破现有编制总量的前提下,赋予教育、卫生主管部门对本系统内编制的动态调整权限。2017年以来,累计批准教育、卫生系统在本系统内动态调整编制352名,有效促进了人才的跨区域流动。
做好“精细化管理”文章。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专网,做好事业单位机构及人员编制信息的更新维护工作,确保做到机构清、编制清、实有人员清。定期对事业单位编制及实有人员情况进行清查核查,进一步精细化管好用活有限的事业编制资源,全力保障好疫情防控、应急救援、基层治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等领域的发展建设。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批准使用841名事业编制,其中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用编173名(教育系统111名、卫健系统48名、其他部门14名)。疫情发生以来,通过跨部门调剂、优化整合资源、积极向上争取等系列举措,统筹调整167名事业编制用于充实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