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市场是当前市场监管的薄弱环节,存在“三无产品”违法成本低,“游击式”倾销泛滥、群众维权意识弱,“欺骗式”消费难防、监管执法力量弱,“覆盖式”治理困难等现象,严重扰乱了农村市场秩序,侵害了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八角镇三步走做好“中秋节”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一是强化市场制度建设,开展措施落地行动。首先要严格落实《食品生产经营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对于辖区内经营户,重点检查证照是否齐全、从业人员健康证明是否有效、是否存在超范围经营的情况、经营环境和设施是否符合食品经营条件、经营者是否执行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制度等落实情况;其次是重点检查销售者销售的食品是否注明厂名厂址,生产日期、有效期、价格标签是否齐全,是否存在销售“三无”食品,食品外包装是否存在含有虚假广告字样,是否存在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最后是要求经营者建立健全进货查验制度,确保商品的来源可溯和质量合法,对不合格商品要及时停止销售,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商品要履行承担退货、更换等义务;其次要严格执法,对于辖区内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要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在强调严格执法,让违法者敬法畏法,但绝不是暴力执法、过激执法,要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在设定罚款时,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行业特点等因素,合理设定罚款;在实施罚款时,统筹考虑当事人的主观过错、获利情况,符合过罚相当原则,避免小过重罚的情形出现。
二是做好农村消费教育,提升品质消费意识。针对农村消费群体年龄整体偏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消费维权意识偏弱的现状,聚焦“如何识别、如何维权”买前买后两个关键环节,用好“三种方式”,全面提升农村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用好村村通广播、镇村宣传栏、宣传标语、宣传册等方式,常态化全覆盖宣传引导。用好村民大会、“食育讲堂”、入户宣传等方式,用鲜活的消费维权案例引导消费者学会维权,用常见的实物商品,手把手教会老百姓如何识别“三无”商品;用好“3·15”活动、消费维权“赶场日”等方式,对假冒伪劣商品进行实物展示、集中销毁,逐一解答现场群众问题,提醒群众警惕消费陷阱。健全权益保护体系,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充分发挥投诉是消费环境“晴雨表”,消费监督“风向标”的作用,营造“安全放心、质量称心、交易诚心、消费舒心、维权省心”的农村品质消费环境。
三是进一步强化农村市场监管力量与服务能力建设。一方面抓学习,增强“内生力”。强化执法理论学习,利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络学院和药监干部网络培训学院,组织执法人员分别完成50学时和90学时的线上培训,积极参加线下培训,通过线下培训积累经验,拓展知识领域。另一方面抓执法,提升“执行力”。突出“实战练精兵”的思路,通过开展日常执法检查、重点执法检查、双随机执法检查,强化现场执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