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cxs048-/2022-0519005 信息分类:
发文日期: 2022-05-19
发布机构: 楚雄市西舍路镇 生成日期:
称: 乡村振兴大讲堂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号:

乡村振兴大讲堂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发表时间:
字体:[    ]

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开展乡村振兴大讲堂,在资源整合、分类施策、常态长效上创特色、出新招,积极探索打造新思想的传播阵地、新政策的解读课堂、新风尚的推广驿站,在服务群众中教育凝聚人心、激活动力,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农业全面转型、农村全面振兴、基层治理全面升级。

内容直抵民心打造贴心讲堂

讲“新”话,让“党味”沁人心。楚雄市西舍路镇乡村振兴大讲堂采取接地气、有温度的方式开展宣讲,把宣讲与时政更好结合在一起,避免老生常谈。开发高质量课程,以省、州、市党代会、人代会精神为蓝本,结合西舍路镇工作实际,宣讲与农民直接相关的惠民兴农新政策,引导群众深刻认识政策制定的初衷和重要意义,切实消除群众理解的误区,疏通政策落实的堵点,做到对政策心中有数,让政策落地生根。

领导干部带头宣讲。(2022年1月29日摄)

讲“土”话,有“趣味”聚民心。西舍路镇改变以往开大会、念文件、讲政策的“老三套”做法,利用农闲时节、傍晚时分等有利时机,把课堂搬到村头巷尾、田间地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体活动广场、农家书屋和党员教育实训基地。宣讲地点的“亲民化”有效增强了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宣讲员们把“大道理”转化为“大白话”,用“身边事”来宣讲“大政策”,把“书面语”转化为“聊家常”,解决了群众听不懂、听不进的问题,推动理论宣讲“接地气”“有生气”。

田间地头宣讲农机安全。(2022年4月19日摄)

讲“真”话,传“真谛”换真心。在乡村振兴大讲堂宣讲中,西舍路镇尽量避免宣读说教,努力做到真情流露,注重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百姓话说百姓事,充分运用干部群众身边的“小故事”阐述“大道理”,用“小切口”彰显“大主题”,用“小视角”反映“大变化”,使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内心需求实现同频共振。

挖掘百姓名嘴盘活宣讲队伍

加强与州、市级宣讲团交流合作,打造高层次专家宣讲队伍。以“领头雁”培养工程为契机,从致富带头人、外出经商和高校毕业生等各行各业人员中,回引了11名年纪轻、能力强、素质优的人才到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等职务,强化干部宣讲队伍,提升宣讲效果。

培育本土人才。充分调动各部门“理论行家”的积极性,积极在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社保中心、林草中心、水务服务中心等专业领域储备宣讲人才,建立“土专家”“田秀才”人才库,分类管理,统筹使用。鼓励有能力、有业绩、对家乡有感情的本土人才加入乡村振兴大讲堂,盘活本土人才资源。

“土专家”宣讲团农业适用技术培训。(2022年4月22日摄)

找寻民间能人。在青年人才党支部培养专业宣讲人员2名,5名离退休干部组建老干部宣讲团,聘请农业技术顾问、产业指导员5名,干部职工中培养专业宣讲人才10名,组建专业技术宣讲队伍11支,组建乡贤宣讲队伍1支,将新技术、新理念、新思路带到农村一线,实现“培育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效果。

丰富宣讲形式传递党的声音

“一人讲”变“大家讲”,群众“坐得住”。西舍路镇乡村振兴大讲堂宣讲队伍成为基层的“政策宣讲员”“农业适用技术指导员”“舆情观察员”“新风倡导员”和“文艺宣传员”。目前,这支工作队伍成员目前已发展至70余人,有效提升了基层党员群众的政策素养和致富能力。

“灌输式”变“感受式”,群众“记得牢”。开设“情景互动式”党课,主讲人通过参与式授课方法,群众现场体验后谈收获、谈体会,提升大家上党课的热情。

田间地头培训小米辣栽种技术。(2022年4月10日摄)

“单一式”变“多样式”,群众“传得开”。在宣讲形式上,西舍路镇坚持“共性+个性”、“分散+集中”、“线上+线下”、“田间+地头”、“家庭+讲堂”相结合,将理论融入老百姓最喜欢的左脚舞、三弦舞、三跺脚、乡村小品等文艺形式之中,寓教于乐。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西舍路镇乡村振兴大讲堂阵地已然成为了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最新政策、普及致富技能、推进移风易俗、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何明杰、徐天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