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西舍路镇地处楚雄市西南角,哀牢山腹地,礼舍江南岸,距市府鹿城187公里,国土面积3880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委员会,230个村民小组,584个自然村。境内居住着汉、彝、回、白、瑶、拉祜等多个民族1927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9%。近年来,西舍路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常态化抓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镇呈现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良好风貌。2020年,西舍路镇创建为第三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成功创建保甸村委会大龙潭村、清水河村委会大平掌村两个州级示范村,实施了龙岗村大洼子小组、清水河村中排小组、龙岗村坝边小组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闸上村租咪扎小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也正在有序推进。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聚焦组织保障抓创建,夯实创建工作基础。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当作一项强基固本任务来抓,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重点工作,列入年度目标任务责任考核,精心谋划、高位推进。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党委副书记、民宗专干、办公室1名工作人员共同负责抓创建,印发《西舍路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方案》,保障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顺利开局、深入推进。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九进”(进机关、进行政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宗教场所、进景区、进村组、进窗口单位、进“两新组织”)活动为切入点,不断创新创建方式,深化创建内涵,做好“抓学习、广宣传、树典型、促发展、保稳定”五项任务,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实效见长效。
(二)聚焦宣传教育抓创建,汇聚团结磅礴力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采取多种形式,抓实常态化宣传教育。一是加强思想引领。将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作为创建工作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通过张贴标语、制作展板,村委会大喇叭、政府公车喇叭、大屏幕宣传片播放等方式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干部职工学习大会、“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动员党员干部参加“楚雄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测试”等方式深化强化党员干部学习成果。二是加强文化交流。积极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以“端午节、重阳节、劳动节”为契机,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包粽子、敬老爱老、植树造林等活动,传承弘扬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开展“鼓干劲,开新局”职工运动会,鼓励少数民族参与,在“西舍路第一届红花椒线上观光采摘节”之际开展电商培训,培育电商人才100名,其中少数民族21人。以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对2022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闸上租咪扎小组开展美化亮化志愿服务3次,干部职工、村组干部、人民群众投工投劳150余人次参与清运沿路垃圾,清除路肩杂草、播撒花籽,全面打开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民族团结创建新篇章。开展乡村振兴大讲堂2期,镇村干部讲“新”话、讲“土”话、讲“真”话,结合当前重点工作,面对面开展各民族群众思想教育、宣传发动工作,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共同体理念。
(三)聚焦繁荣发展抓创建,建设幸福美好家园。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有机结合,全力以赴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抓生态、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为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镇党委、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做好农产品规模、品质、品牌、市场“四篇文章”,大力推进有机示范园建设、有机产品认证、有机种植方式推广,销售渠道拓展等工作。1817亩有机农业种植示范园,通过了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有机检测认证,园内芒果、豌豆、辣椒等8个品种的农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是全市、全州乃至全省最具影响力的有机农业种植示范园;核桃种植规模达14万亩,全镇认证有机核桃1万亩、申报认证有机核桃3万亩,并开发微信小程序推广有机古树核桃线上认购;红花椒种植达1.6万亩;中药材种植达5000亩;订单小米辣种植达5000亩;1万多亩贡菜种植收入已跃升为农民增收致富最强劲产业;古树茶发展实现新突破,知名度不断提升,国内名茶产地客商争先到西舍路建设茶叶初制厂,原料供不应求,少数千年以上树龄古树茶一斤的市场价格突破了万元,品质得到了市场的检验和认可。年内投入资金520余万元建设完成中心幼儿园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可容纳全镇所有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投入220余万元完工镇村组道路硬化共计30余公里。向上争资100余万元,投入配套资金400余万元,打造闸上租咪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补齐10余项基础设施短板。
(四)聚焦优化服务抓创建,增进群众民生福祉。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十大”工程为抓手,推动机关事业单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实事。一是加大弱势群体帮扶力度。积极动员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留守老人、孤寡老人入住敬老院,最大化发挥敬老院社会效益,现敬老院住有21人;扎实开展收入核算工作,高效合理落实低保政策,将90名三四级精神残疾患者纳入低保,协助114名精神残疾患者办理残疾证。二是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四万三进”等活动,常态化提供人居环境整治、交通安全劝导、技能培训、健康知识讲座和义诊等服务。每月1日、15日落实“洁净日”制度,组织党员干部清扫村组道路。组织发动各村“交通安全劝导员”,针对摩托车私装遮雨棚、不戴安全头盔、三轮车违法载人等行为开展劝导宣传教育。年内开展交通安全劝导1800余次,开展果树种植嫁接、动物防疫、农机安全及维修等培训10余次,培训覆盖率达40%以上,提供健康知识讲座和义诊服务30余次,为300余位未接种新冠肺炎疫苗老人提供入户接种和健康检查服务,60岁以上老人新冠疫苗接种率已达100%。在10个村委会组织2022年职业技能培训班10期,557名群众参与培训,有效提升和拓展了群众发展致富的技能。
三、经验启示
(一)突出党建引领,织密组织领导“一幅图”。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创建工作全过程,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全镇一项重点任务,逐步形成分级联创、着力提质扩面的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总体部署,形成级级有人管,层层有人抓的良好局面。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建立完善创建工作监督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镇村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述职报告内容,确保民族政策法规在全镇范围内得到落实,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全镇绽放。
(二)营造共创共享氛围,开启团结进步“加速器”。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文体活动、志愿服务和便民服务为桥梁,以“美丽乡村”“平安西舍路”建设为契机,探索互融式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机制,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文化+体育”等主题活动,积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氛围。
(三)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画好美好生活“同心圆”。坚持把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总钥匙,坚持创建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与改善民生相结合,瞄准少数民族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医疗、住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等民生事业持续发力,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产业扶贫“拔穷根”,就业扶贫“摘穷帽”,不断补齐群众公共基础设施短板、经济收入短板、职业技能短板,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近年来,群众人均收入稳步增长,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浇筑平安稳定“压舱石”。抓住发展和稳定的执政要义,从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和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稳定上下功夫,深化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推广群防群治“红马褂”工程,建成130多个覆盖镇村组三级的立体式服务群众工作网格,以党员干部带动群众积极参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结合“一部手机治理通”APP,进一步发挥群众自治优势,实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数字化治理模式,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量不断增强,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切实保障了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增强了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