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略,更不可缺失的文化,在引领良好的乡风文明的道路上,西舍路镇铲除陋习“毒瘤”,树立文明新风,迎来一个美丽、文明、和谐、发展的新型农村。
村村定制村规民约,晒乡风成靓丽风景
制定或修订村规民约,充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移风易俗内容。在西舍路镇党委、政府组织统一领导下,引导和鼓励村民委员会依据村规民约出台具体约束性措施,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不赡养老人等进行治理。通过教育、规劝、奖惩等措施,引导村民遵守相关规定。规范村内红白理事会、老年人协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运行,完善组织章程和各项制度,广泛开展议事协商,积极组织开展婚丧嫁娶服务、邻里互助和道德评议等活动。村民们牢牢遵守村规民约,自觉维护卫生,接受监督,形成了争做文明人的良好氛围。村约不仅“上了墙”,也“落了地”,遵纪文明、敬老爱幼、邻里和睦的良好氛围在大红山村蔚然成风。
典型成就文明新尚,浸传承成浓厚氛围
西舍路镇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用好乡村道德讲堂、文化课堂、“云岭先锋夜校”等平台,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文化惠民活动,以故事宣讲进乡村、全民阅读进乡村、“文艺轻骑兵”进村宣传等,深入报道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的事迹,引导树立正确婚丧观和弘扬中华孝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系统、政务场所、农村集市、村务公开栏、村大喇叭、村文化墙等直接面向农民群众的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农村老党员、老干部和各类人才作用,用嘉言懿行垂范镇里、影响群众。发挥文化传承和浸润作用,支持以树立正确婚丧观和弘扬中华孝道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演出活动,规范文艺演出参与婚庆和丧事活动。弘扬正确婚丧观和中华孝道列为文化下村活动重要内容,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地方特色的形式,培育熏染农民群众道德情操。并加强对历史遗迹、革命遗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努力保存文化传承的载体和环境。注重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寓教于事,把中华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观念转化为农民群众的行为习惯和准则。
党员铸就农村新风,筑文明绘永恒画卷
西舍路镇村两级领导干部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移风易俗中走在前头。注重发挥党员作用,党员干部带头除陋习树新风,村里党员干部婚丧事宜全部严格按照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章程执行,村规民约中严格规定了婚丧嫁娶不超20桌,随礼不超过100元。建立农村党员干部操办婚丧事宜报备制度,向群众公示。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成立乡村志愿服务队,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常态化、制度化针对贫困户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者”成为西舍路镇精神文化传播和建设的一支新力量,让志愿服务精神在西舍路广泛传承。营造弘扬文明乡风的实践氛围。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敬老月”、“雷锋日”、“小手拉大手”等相关主题实践活动。重视在春节、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民族节日中引导践行正确婚丧观和中华孝道。培育、选树、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推进农村敬老爱老和婚丧嫁娶志愿服务,开展邻里互助和爱心公益活动,让农民群众在参与中改变观念、在实践中提高认识。
阵地盘活现有资源,化观念于点滴生活
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平台和阵地,针对不同的人群,建好用“活”阵地,填充农民的思想,丰富农民生活。11个村委会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平台,为广大村民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文化学习和宣传阵地,成为普通村民身边的“知识加油站”和“精神欢乐园”。成立11个文艺队,积极参加镇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闲暇时间,村民自主组织各项活动,让精彩的文化活动“住”进乡村,成为乡村“带不走”的文化活资源,提高人民幸福感。组织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家风家训征集活动,在村主干道路旁,设置乡村文明、村史、家园等系列刊板建成11个村史馆和一个镇级乡愁记忆馆,展现各个村委会的历史、文化、遗迹、家园变化、农作物、活动等内容,接地气、聚人气、提志气,让村民们的心贴的更紧。讲文明、树新风、破陋习,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化,促进农村文明新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