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cxs047-/2022-1128004 信息分类:
发文日期: 2022-12-28
发布机构: 楚雄市大过口乡 生成日期:
称: 坚持产业联农带农 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号:

坚持产业联农带农 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发表时间:
字体:[    ]

产业发展好不好,关键看联农带农效果如何。近年来,大过口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创新经营模式、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基地管当前,机制管长远

大过口乡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为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前几年,大过口乡在巩固传统产业、提升魔芋产业、抓好烟草产业的基础上,围绕楚雄市产业发展重点,先后提升改造茶园2个、建成青花椒种植示范基地3个、中药材种植基地2个、冬早蔬菜种植示范基地1个、数字农业应用示范基地1个、村集体经济桶装水厂1个,今年又新建规模化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2个、梅花鹿养殖基地1个。

除了务工收入,农户可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股份、订单生产等方式增加收入。杞岔拉村委会马龙河低热河谷地段沿线60多户农户每年通过土地流转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森玺青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常年吸纳附近村组富余劳动力200多人,带动周边30多户农户种植青花椒,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在大过口乡数字农业应用示范基地,饲养员何正福忙着清扫与消毒。“每个月3000多元,还能照顾到自己家的农活。”何正福说,这一年,他在村里养殖基地务工,务工收入有3万多元。

“通过建基地,让每个村民在家门口有事做、有钱赚;通过建机制,让村民分红受益、共同富裕。”大益鸡村党总支书记李万代说。

联农带农促农增收,既要着眼于“近”,让农户尽快增收,又要考虑长远,让农户长期受益、长效增收。大过口乡坚持“远”“近”结合,双向发力。一方面,抓产业基地建设,推动魔芋、核桃、青花椒、茶叶、中药材、彝乡生态黑猪、肉牛、肉羊等特色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引领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落实联农带农制度性政策,大力推行订单、劳务、股份、租赁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协作”的联农带农模式,打造大主体与小农户紧密衔接的产业体系。

线上线下齐发力,“农特产”链接“大市场”

“今年养了37只土鸡,一天卖土鸡蛋就有30多块钱。”每天,磨刀箐村委会李家小组脱贫户李文清都会去大过口乡电子商务服务站,将新鲜的土鸡蛋交给站长杨春华代卖。像李文清一样,许多农户与乡村两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签订销售协议,将家中的农特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

为打通联农带农“最后一百米”,大过口乡依托楚雄市2021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成乡级服务站1个,村级服务点5个,促进农特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每年多次组织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政策信息培训,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2022年参与农特产品展销2场,开展直播助农活动4场,举办电商实操技能提升培训1场、培训电商人才70人。

西康郎村90后“绣娘”何开美,在村里成立刺绣坊,专业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手工刺绣工艺品及刺绣服饰,探索“社群营销+线上商城+直播+实体店”运营模式,年收入达40万元,带动5人长期稳定就业,全乡范围内兼职“绣娘”迅速发展至40余人,每年人均兼职收入3000—20000元不等。

从事快递物流服务的磨刀箐村杨春华,在担任大过口乡电子商务服务站站长、大过口乡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后,认真学习各类网络知识和营销理念,通过抖音、拼多多、淘宝等平台将家乡的土鸡蛋、核桃、红烧魔芋、鸡枞油等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

大过口乡先后建成杞岔拉村马龙河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大益鸡村彝绣山“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示范点,坚持“党建引领、行业指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电商帮扶工作机制,建立线上线下农特产品供应链体系,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实现电子商务交易总额507.2万元,促农增收332万元。电商助农呈现新作为,“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更加普遍。

培植种养大户,带富千家万户

力白所村委会李子树村民小组的脱贫户何金银说“在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从种植、生产、加工到销售都形成了全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大大提高,虽然市场有点波动,但总体来说影响不算太大,种魔芋还是比其它农作物要挣钱。”

今年以来,大过口乡聚焦魔芋产业提质增效,充分发挥3家达规企业和6个魔芋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通过土地流转、生产托管、订单销售等方式,将各村种植散户组织起来,推动魔芋产业抱团发展,同时,积极引进楚雄初忠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回乡投资兴业,做活魔芋精深加工文章,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擦亮“魔芋之乡”招牌。

在专业合作社带动下,2022年全乡9个村委会、193个村民小组、3742户农户种植魔芋13100亩,总产值预计达1.9亿元,种植户户均魔芋收入预计达5万元以上。

“养牛我倒是想养,问题是现在牛那么贵,我没有那么多启动资金。”在大过口乡肉牛肉羊产业发展推进会上,磨刀箐村委会中村小组脱贫户罗发亮说出了自身的困惑。对此,大过口乡党委、政府按照“摸清对象搞培训、找准地块建基地、协调银行放贷款、选准险种买保险、对接企业签订单”的工作思路,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行模式和“信贷+保险”保障措施,发挥西康郎正茂养殖场、磨刀箐大平掌虎琴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乡农户养殖肉牛4800多头,肉羊2.4万只。2023—2025年,大过口乡将着力打造肉牛养殖场3个,重点培育300头以上规模养殖村1个,500头以上的1个;新增5头以上规模养殖户200户,1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20户;树立典型肉牛养殖户200户,设立繁种基地核心区示范10间,产值有望突破2亿元;打造肉羊养殖场5个,重点培养3000只以上规模养殖村5个,新增规模以上养殖户40户,产值有望突破4500万元。

魔芋产业提质增效、肉牛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大过口乡坚持产业联农带农的又一个例证。今年以来,大过口乡及时组建重点产业专班工作组,按照一个重点产业培植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思路,全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千家万户的种养殖散户入社抱团发展,推动合作社覆盖所有产业、所有农户,实现村村有社、户户入社。年内培育家庭农场30个,其中3个被评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个被评为“市级示范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