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过口乡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体育服务中心深入挖掘彝族特色文化,采取群众自发组织与文旅中心组织相结合方式,在夯实基层文化阵地的同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一是加大公共文化投入,鼓励群众开展以保护传承为主题的民族民间文化展演、演出等活动,内容涵盖民族民间体育竞技、民族歌舞、文艺比赛、非遗传承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活动群众参与率不断提高,持续打造杨梅节、魔芋节等民族节庆文化活动品牌,使其成为了乡党委、政府展示彝乡文化软实力的窗口,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扩大了彝乡文化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二是积极组织充分利用街天、节庆和农闲时节,组织群众开展彝族每月大三弦舞、芦笙舞、左脚舞等民族歌舞活动不少于1次,并与中、小学校广泛开展大三弦舞传承活动,积极组织三八、五四、七一以及乡村篮球大赛(村BA)等文体活动,丰富干部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是完善免费开放,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文旅中心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免费开放服务,利用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开展全民阅读等活动。利用灯光篮球场、乒乓球室、图书阅览室、民族展厅等硬件设施组织群众和干部职工开展文体活动。
四是丰富彝族文化特色。持续做好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和申报工作,鼓励传承人进一步扩大收徒传艺范围,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让传统技艺源远流长。围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对九台山大方广寺左僧房大木架垮塌严重、墙体歪斜、瓦片掉落的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并搭建安全防护钢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马龙河、碧鸡河文旅田园综合体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康养休闲等新产业新业态。持续推进《大过口乡志》编制工作,推动地方志转型发展。大力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推进大过口乡彝绣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彝绣从“指尖艺术”转换为“指尖经济”,促进群众增收,增进民生福祉,全力构建彝绣特色文化产业链。结合大过口乡民族文化特色和产业发展,对大益鸡、磨刀箐李家部分墙体进行美化和全乡部分村牌精心设计,进一步提高群众幸福感,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