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概况 大过口乡地处楚雄市西南部,东与东华镇、大地基乡接壤,西与中山镇相连,南与新村镇交界,北与南华县、三街镇隔河相望。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磨刀箐村委会,距市政府所在地鹿城123公里。辖区面积340.41平方公里,辖西康郎、大益鸡、力白所、磨刀箐、野猪塘、杞岔拉、蚕豆田、碧鸡、依齐么9个村委会,206个村民小组,345个自然村。
大过口乡是楚雄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也是楚雄州首批脱贫退出的贫困乡镇之一。2019年末,全乡总户数4618户,总人口人16321人,其中:农业人口15738人,占总人口的96.4%;彝族人口14701人,占总人口的90%。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790元,增长1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555万元,招商引资25469万元,圆满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向上争取资金280万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9.52万元,圆满完成市级下达任务;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健康发展,市场活力充分释放;党建党风、社会事业各项指标均排名全市前列。
气候资源 大过口乡地处低纬度地带,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境内海拔高差突出,立体气候明显,日照充足,光热资源极为丰富,年平均气温在14.5℃左右,年均降雨量1000毫米,全年无较长霜期。
生物资源 境内最高峰白竹山位于野猪塘村委会,海拔2761米,最低点马龙河,海拔960米。纵横的河流,交错的溪涧,形成了河谷山地立体气候,适应各种植物生长,森林覆盖率达84%。林业资源丰富,野生中草药和食用菌种类繁多。经济林果主要有核桃、茶树、梨树等。2019年,成功打造核桃环割示范区200亩,实施核桃提质增效2432亩;花椒种植面积达2000亩。
农业资源 依托资源优势,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彝山黑猪、生态土鸡、黑山羊和魔芋、烤烟、核桃等特色种养殖业,被誉为“魔芋之乡”“核桃之乡”。高原特色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魔芋、核桃、中药材和果蔬等优特农业产业稳步发展,2019年,全乡粮食产量达945.5万公斤;生产收购烟叶43万公斤,实现产值1263.98万元;种植魔芋12500亩,建成魔芋繁种基地3000亩,优质商品芋基地5000亩,实现总产值1.71亿元;种植工业辣椒1500亩、中药材1500亩。
文化资源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丰富,在民间传承着以歌、乐、舞为主要形式的多彩民族文化,具有彝族歌舞、服饰、饮食、礼仪、习俗、节庆、体育、文物为代表的实体文化和以毕摩、土主、巫术、图腾、伦理、祭祀、神话(故事、传说)为代表的意识文化展示着彝 乡独特的文化魅力。2005年被楚雄州人民政府评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之乡—大过口彝族歌舞之乡”,2014年获得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过口乡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荣誉称号,2016—2017年获得“省级生态文明乡”“州级文明乡镇”“省级民族团结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
产业布局 立足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努力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稳步推进以魔芋为主的“四万三千”(即:“万亩魔芋、万亩核桃、万头黑猪、万只黑山羊”和“千亩烤烟、千亩山地蔬菜、千亩彝药”)现代特色农业,培强壮大以生物医药大健康、核桃、魔芋、果蔬为主导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依托乡村振兴马龙河流域示范带建设项目,着力打造“一年四季有产业、春夏秋冬有收入”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格局,唱响丰收“四季歌”,鼓起群众“钱袋子”。
发展规划 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州市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实施“1133”战略,围绕市委“产业作支撑、城市出形象、民生有保障、基础更牢固”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按照“突出‘一核’、培强‘两带’、布局‘三线’、培育‘四组团’、打造‘五基地’”战略布局(一核二带三线四组团五基地:即大过口乡产业发展思路(空间布局):一核:突出集镇的商贸带动核心作用;两带:培强高海拔和低海拔两个产业带;三线:布局南大线、东大线、紫大线三条交通主干线基础设施连片建设;四组团:培育马龙河、碧鸡河、自雄河和念匹堵河四个发展活跃组团;五基地:打造万亩优质魔芋种植、千亩优质核桃种植、千亩青花椒种植、千亩中药材种植和黑山羊、生猪特色养殖五个示范基地),突出抓好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等重点工作,推动乡村经济、乡村法治、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生态、乡村党建全面强起来,努力建设小康彝 乡、生态彝 乡、宜居彝 乡、魅力彝 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