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箐村洼子小组由于受地质灾害滑坡威胁,在挂包联系单位州委办的帮助下,搬迁至三转弯(位于多西线4公里处,距乡政府12公里,离原住地3.8公里,定名彝福山)。为确保搬得走、建得起、留得住、能发展,我们采取五抓五确保措施:
抓宣传发动,确保自愿搬迁。为打消群众初期等待观望思想,乡、村干部开展入户家访5轮,召开户长会10余次,讲解政策标准,分析今后发展前景,与群众沟通感情,通过算清安全账、经济账、发展账、感情账,动员滑坡核心区21户全部搬迁到彝福山。
抓统筹规划,确保美丽宜居。搬迁点共安置农户23户(随迁户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占28.57%。项目占地面积29.5亩,于2015年9月开工建设。在选址上,选择地质条件较好、水电成本低、交通区位好的地方来规划建设;在规划设计上,综合功能配套,布局依山就势、节约土地,彰显彝族特色。引导群众改进生活方式,统筹建设养殖小区。实现厨卫入户、人畜分离、雨污分流、线缆入地、生活污水分户处理;在村庄风貌管控上,结合群众生活居住习惯,设计3套体现彝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民居户型,建筑面积在150m2以内,造价在15万元以下,供搬迁户自行选择;在绿化上,突出果蔬结合、庭院经济、本土绿化;在建设上,最大限度整合到户补助资金,减轻农户建房负担;统筹整合危改示范村、美丽乡村、一事一议、特色村寨等项目资金690多万元,完成排水、排污、村内户外道路硬化、公厕、文化室、文化广场、路灯、养殖小区、线缆入地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抓联建机制,确保主体作用发挥。搬迁户自主推选5名办事公道、群众信任的村民组成联建理事会,组织发动加快民居建设,协调处理建设中遇到的矛盾纠纷,统一选购建材降低成本,做好质量监管和风貌管控等工作,严格把关整个建设过程,让群众满意放心。
抓干部包保,确保质量进度。建房对于老百姓是一辈子的大事,也是短时间需大量资金投入的难事。为帮助群众及时解决贷款、筹资、找技术工等具体问题,协调施工中遇到的大小难题,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驻村工作队全力参与,与21户建房农户“一对一”帮扶结成“亲戚”,强化力量督促质量进度,加快了建房速度。2016年5月10日,搬迁农户均完成了主体工程,目前已全部搬迁入住。
抓产业培植,确保增收脱贫。按照“短期脱贫、长期致富,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方式,搬迁点农户大力巩固发展烤烟、魔芋、核桃、畜禽养殖等增收致富产业。在烤烟合同种植面积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8户建档立卡搬迁户每户增加种植指标1亩,预计户均当年增收约3000元;实施核桃复壮每户5亩,预计户均今后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发放仔猪36头,预计户均当年增收3000元以上;发放种母羊24只,预计户均今后每年增收5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