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cxs046-/2025-0812002 信息分类:
发文日期: 2025-08-12
发布机构: 楚雄市中山镇 生成日期:
称: 楚雄市中山镇:凝聚统战“她力量” 绘就乡村振兴工笔画
号:

楚雄市中山镇:凝聚统战“她力量” 绘就乡村振兴工笔画

发表时间:
字体:[    ]

在滇中腹地的群山之间,楚雄市中山镇以统战工作为“金钥匙”,解锁山区发展密码。35名统战成员如星火燎原,联动194家企业、1248家个体工商户与83个专业合作社,将“山区旱码头”的区位劣势转化为资源枢纽优势,构建起产业、流通、民生、政策四维联动的乡村振兴生态体系,让山区发展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进化”。

特色产业领航:新阶层女性织就“留乡经济”经纬线

在务阻村的山坳间,杞廷花的合作社大棚如白色帆影点缀山野。这位荣获2024年“楚雄市青年创业市长奖”的新阶层代表,以“妈妈就业计划”为旗帜,带领50名妇女社员构建起“中药材种植+肉牛养殖”的立体产业网。紫丹参在林下舒展叶片,重楼的蜡质叶片托着晨露,1200头肉牛的哞叫回荡山谷——500亩中药材基地与标准化养殖场形成生态循环,社员们在田间分拣药材、在圈舍照料肉牛,既能听见孩子放学的欢笑声,又能捧回年均5万元的增收账本。这种“庭院经济+规模经营”的模式,让“留守妈妈”变身“产业骨干”,在乡土间织就增收致富的细密经纬。

双向流通破局:非公经济搭建城乡要素“立交桥”

凌晨四点的中山镇客运站,黄朝华的配送车队正装载着洗衣粉、农具等工业品,车厢另一侧则码放着刚收来的土蜂蜜与火腿。这个以车站为枢纽的流通网络,像毛细血管般延伸至11个村委会:工业品以“直达配送”模式免去中间加价,农户用鸡蛋换洗衣粉的“以物易物”场景屡见不鲜。近三年来,900万元工业品如活水入溪,80万元山货通过冷链车变身城市餐桌的“香饽饽”。当山民们用手机扫码支付收购款时,皴裂的手掌与智能终端形成奇妙反差——这正是黄朝华打造的“山区贸易生态”:让背篓里的土产卖出电商价,让货架上的工业品享受批发价,彻底打通城乡要素流动的“肠梗阻”。

经济生态激活:企业反哺构建民生保障“生态圈”

40个就业岗位、30万元捐款、85名受助学子——这组数字背后是李克忠的“反哺公式”。作为力达商贸掌舵人,他将青源客栈改造成“山货展销厅”,把酒店厨房变成“农特产品加工坊”,让客房服务员同时成为“电商主播”。在大江映雪酒店的后山,40名村民穿着统一工装打理庭院,月工资条上的数字让他们告别了“背井离乡”的漂泊。更特别的是他发起的“山凤凰助学计划”,用企业利润设立助学金,让85名家庭困难学生得以继续学业。这种“就业增收+教育扶智+公益反哺”的三重机制,如同同心圆般层层扩散,让企业发展红利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持续动能。

政策服务下沉:联络点化身社情民意“转换器”

夕芮加油站的玻璃墙上,“统战政策明白卡”被阳光照得透亮。黄光明戴着红袖章坐在咨询台后,面前摊开的笔记本记满了村民诉求:“三组灌溉渠堵塞”“独居老人慢性病报销”……这个由加油站改造的联络点,每天都有骑摩托车的山民来“喝杯茶、问政策”。自2024年挂牌以来,120场政策宣讲会将开展法律咨询、送教帮学、免费义诊、电商助农、就业帮扶、爱心救助等统战群体服务社会政策和程序翻译成方言土语,50次“统战服务日”让七旬老人李桂兰学会用手机查询养老待遇,她攥着屏幕直感叹:“以前跑断腿问不清的事,在加油站喝杯茶就办妥!”

暮色中的中山镇,杞廷花的合作社亮起灯火,黄朝华的货车驶进村落,李克忠的酒店飘出腊肉香,黄光明的联络点还亮着灯。35名统战成员的身影在山乡穿梭,他们手中的产业图纸、流通账本、民生清单与政策手册,正共同绘制着一幅有温度、有筋骨的乡村振兴工笔画。当“山区旱码头”的汽笛与田间的笑语共鸣,这片土地正在证明:统战力量如榫卯结构,能将分散的资源、人力、智慧精准咬合,让山区发展迸发出超越地理限制的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