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泛黄林权证的老林农,与操作影像图层的技术员并肩而立,共同辨认一段跨越数十年的山林边界。历史凭证与现代技术在青山绿水间交汇,织就出新村镇59140亩天然林的精准图景。
近日,新村镇全面完成天然商品林资源核实工作,首次对全镇59140亩天然林实现数字化勘界,成功将3017个林业图斑精准落位。这项覆盖8个村、178个村民小组的重大基础性工作,为生态补偿资金的精准发放奠定了科学依据。
核实过程中创新采用“三方印证”法,将历史林权档案、高分辨率影像地图与亲历者现场指认相互验证,在技术精度与历史真实之间实现了有机统一,确保每一片山林的权属与边界准确无误。
盘活历史数据:从“沉睡档案”到“精准落地”
面对年代久远、情况复杂的核实任务,新村镇坚持“物尽其用”,全力打通数据壁垒,盘活一切可用资源。一是激活历史档案。工作组系统梳理林权证、既往补偿档案等资料,将其与最新卫星影像图叠加分析,生成初步核实工作底图,让“沉睡”的档案成为核实的“第一向导”。二是邀请亲历见证。特别邀请当年分山到户的参与者、熟悉历史沿革的老村干部组成顾问团,凭借记忆现场指认,确保历史事实得到充分尊重。三是技术精准锚定。采用“影像预判+实地勘测+边界复核”流程,对3017个图斑逐一核实定位,构建起全镇统一的天然林资源空间数据库。
一线确认方法:从“图纸界线”到“共识边界”
新村镇将核实工作沉到一线,方法“立足实效”,过程公开透明,确保结果既经得起群众检验,也经得起历史考验。一是地头对接,化解争议。核实工作不局限于图纸。对于界线模糊或存在争议的地块,工作组立即组织相关农户现场核对、协商并记录,把矛盾化解在山林之间。二是“乡音”讲解,政策入户。用本地家常话向林农讲解政策内容和核实意义,把“为什么做、做了有什么好处”说清说透,让政策效益从“文件话”变为“家常话”,赢得群众理解与支持。三是一张底图,全程透明。整个核实以影像地图为唯一依据,所有调整与确认均在图上标注,并向权益人公开,确保59140亩林地核实的公平、公正、公开。
构建长效机制:从“数据成果”到“管理闭环”
核实是手段,管护才是目的。新村镇致力于将数据成果转化为“长效治本”的管理机制。一是“党风”引领“林风”。将核实工作与林长制深度融合,压实镇、村、组三级林长和网格长责任,将已核实的3017个图斑纳入常态化巡护范围,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二是“数据”支撑“决策”。本次核实形成的精准数据库,成为生态补偿资金发放的唯一权威依据,确保每亩林的补助都能精准、公平发放到人,实现惠民资金“滴灌到根”。三是“图斑”对应“责任”。每一个核实后的图斑均明确管护主体与责任,构成全镇森林资源管理的“资产负债表”,为后续森林督查、采伐监管与生态考核奠定清晰台账基础。
释放生态价值:从“资源存量”到“发展增量”
此次天然林核实,既摸清了生态家底,也盘活了惠民资产,成果“持续受益”,效益长远。一是夯实生态补偿基石。彻底解决以往因面积不准、权属不清引发的补偿争议,让惠民政策精准滋润每位林农。二是激活绿色金融潜能。产权清晰、数据准确的天然林资源,为林权抵押、森林保险等金融创新铺平道路,唤醒“沉睡”的绿色资产。三是拓展林业发展空间。为林下经济、林权抵押贷款等改革创造了条件,使绿水青山有望转化为发展的活资本。四是凝聚生态保护共识。通过广泛宣传与深入核实,“保护天然林就是守护家园”理念深入人心,群众成为生态保护的知情者、支持者与监督者,汇聚起共建绿色家园的强大合力。
全域天然林精准核实工作的完成,标志着新村镇森林资源管理迈入数字化、精细化的新阶段。
下一步,新村镇将以此为基础,全面推进生态惠民政策落地,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这五万九千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惠民富民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