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开展以来,新村镇坚持“市委有部署、新村有行动、推动有速度、结果有果实”,用好“典型引路法”,将辖区西叉村委会西叉小组设置为新村镇增减挂钩工作与人居环境提升整治的先进典型,突出增减挂钩项目建设与党建引领、普法教育、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民生保障、队伍建设等六个维度协同推进,在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的过程中,实现了“党建强、村庄美、产业兴、民风淳”的协调发展,用典型的示范作用有力助推新村镇增减挂钩项目提速增效。
一、突出党建引领融合,加快项目建设速度
坚持党建引领,把增减挂钩项目全过程当做检验党员党性修养的“比武场”,建立村党总支书记扛旗、村两委成员分片包干、党员干部落实到户的责任机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宣传发动过程中当好政策宣传员、意见收集员,提升群众对政策知晓度。在拆除房屋过程中,以村党总支书记、支部书记为首的党员率先垂范,甘当拆除自家应拆除房屋的“示范典型”,成功带动亲戚拆房,引发“一名党员带动数户、突破一片”的拆旧复垦的良好局面,基层党组织焕发强大组织力,为增减挂钩项目顺利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突出普法教育配合,提升遵纪守法高度
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普法宣传核心点,在一线宣传政策、法规过程中做到“以普法促进执法,在执法中加强普法”,吹响彻底消除村组违章违建的号角。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不少拆、漏拆一家,将公平、公正、公开贯穿增减挂钩项目拆房子的每一个过程,保障群众利益不受损,坚决保障项目实施不逾越法律红线。
三、突出环境整治结合,升级美丽村庄靓度
坚持把老旧房屋拆除当做开展村庄规划、提升村组村容村貌的“超车点”,借机消除一批“五堆十乱”,按照“小规模、微田园、生态化”的人居环境提升整治建设标准,鼓励农户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装扮村组户外道路及庭院,设置出垃圾收集点、活动广场、停车场、绿化区,实现村容村貌向又绿又美转变,增强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四、突出产业发展契合,拓宽增收致富广度
坚持紧扣新村镇“133”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西叉村种养殖业优势,依托复垦新增耕地,在严格遵守耕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通过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的轮种,勾画出一幅“绿植与农居相伴、黄花与村庄共生”的乡土田园风景,为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奠定基础。依托西叉自然资源优势,加强肉牛、肉羊养殖的引导,积极动员农户争取圈舍建盖金融支持,大力规划集中养殖区,帮助农户扩大养殖规模,巩固和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拓宽农户增收致富渠道。
五、突出民生保障集合,增加拆旧建新温度
党委政府积极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业务组、志愿者服务组、应急保障组、水电维护组、统筹协调组等五支队伍,设置项目临时指挥部,综合协调帮助农户解决搬家腾房、圈舍协调、水电维护等现实问题,加强拆除区安全管理,对已拆除房屋拉起警戒线,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及时恢复疏通因拆旧造成堵塞的村内道路,做到既快速有序组织农户搬家腾房、又不影响拆除区其他农户生活起居。
六、突出队伍建设磨合,建立人才储备制度
坚持“典型引路法”,组建成立镇级工作专班,把西叉小组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建设现场当做全镇增减挂钩工作的“实训地”,通过全程参与西叉小组项目建设,不断增强专班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提升实践能力,梳理归集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形成新村工作经验,制作新村增减挂钩工作“业务指导手册”,培养一批本地业务骨干,构建了镇、村两级人才队伍,为下一步全面加速推动项目建设提供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