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cxs045-/2022-0523007 信息分类:
发文日期: 2021-11-01
发布机构: 楚雄市新村镇 生成日期: 2021-11-01
称: 新村镇党建引领风帆劲 乡村振兴正当时
号:

新村镇党建引领风帆劲 乡村振兴正当时

发表时间:
字体:[    ]

近日,新村镇巨龙村红大戟种植基地上已经开始弥漫着习习药香,随着这一片红大戟的生长成熟,新村镇党委与巨龙村党总支共同精心打造的特色中药材种植在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中正悄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有力武器。

新村镇站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起点上,突出党的领导,把牢发展“定盘星”,全领域发力推进乡村振兴,持续优化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以乡村新面貌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建强组织体系根基。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新村镇始终把党的力量扎根在一线、党的队伍挺在最前沿,“量体裁衣”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一是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把群众心中政治素养好、文化水平高、年龄结构优、工作能力强、党员群众认可度高的优秀人员推选到村组干部队伍中来,打造有领航力的党支部班子。二是加大软弱涣散党支部整顿力度,持续推动全镇各党组织认真履行抓基层党建的主体责任,班子成员牵头建立党支部工作联系点,持续巩固提升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建设成果,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重点突出的示范点布局,打造“一心两带十点十带动”生态新村基层党建走廊,持续推进“强基惠农”合作股份,建立起“党支部+协会+电商+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基层党员和群众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群众收入进一步提高。

“农村基层党建一定要‘吹糠见米’。担任第一书记三年多,我越来越懂得,村党支部作为村里的先锋队,只有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才能得到群众认可,赢得群众信任。正所谓‘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就是抓党建’。以前村里召开党员大会,人都不积极。现在一喊开会,人头很齐,不用点名。一位老党员和我聊天:王书记,村委会带着我们一起冲,日子过得才有奔头。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村委集体产业和村合作社经济的帮扶力度,发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联合机制,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效益,推动乡村振兴。”洒树咪村第一书记王进玺说。

锻造硬核队伍骨干。近段时间,阴雨不断,路湿雾重,很多村公路被冲积泥土覆盖,群众出行存在安全隐患。新村镇立即启动防灾排险预案,镇村干部一道克服困难,立道路标识牌、组织村民清淤泥、砌岩墙,群众纷纷为他们点赞。“现在乡镇干部越来越年轻化,以前总是担心他们承受不了苦头,如今这些年轻人遇到困难主动顶上去,平时也经常是吃住在村,为我们办了很多实事,老百姓很感激。”新村镇密者村党总支书记李建周感慨地说。

新村镇始终着眼解决基层党组织“人难选、难选人”问题,拓宽视野、创新举措,切实加大后备力量培育力度,为干部队伍建设蓄好“源头活水”。定向选人用人。通过大力推进“能人治村”模式,按照 “四个标准”用人导向,把“党委看得重、群众看得上、工作干得来”的40名优秀干部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对镇村组干部、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致富能手、农村实用型人才、新乡贤等人才队伍进行全覆盖摸底,建立镇村组乡土人才储备库,突出“双强双好”政治标准,以公开招考和公岗聘用为渠道,广纳贤才,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入源头活水,吸纳优秀人才。深化学习培训。依托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干会、万名党员进党校、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村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工程,强化人才支撑,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和储备。2021年,组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6期、“新村讲坛”16期、“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班3期、村组干部培训班2期、田间课堂5期,推荐10名优秀村干部参加“村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项目学习,积极推荐科级干部、股所级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学习培训,把真正有思路、敢作为、敢担当、事业心强、廉洁自律的人选列入干部后备库,做到思想上“集中充电”,工作上赋能提升。

选优骨干队伍同时,新村镇持续育强乡村振兴“领头羊”,在全镇广大党员中持续开展“一亮两设三诺四个一”活动。每位在职党员要到联系村挂包1个责任区、联系1-3户村民、每年开展1次志愿服务、每年为群众办1件实事好事”。200余名基层党员干部现身说法,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500余件。

激活基层治理末梢。乡村和不和,关键看治理。新村镇创新建立“11136”社会治理工作思路(即:围绕“一个核心”:以精准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核心;锁定“一个目标”:将新村建设成为和谐有序、开放包容、共治善治、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推行“一个载体”:完善运用“四下四上”群众工作载体,构建“民呼我行”服务体系;推进“三治融合”:以法治为准绳,提升群众法规意识。以德治为基础,培育向善村风民风。以自治为主导,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把握“六个坚持”:坚持政治导向,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党对社会治理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目标导向,以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试点为引领,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新村。坚持问题导向,以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智能化水平为抓手,防范化解各类矛盾风险。坚持法治导向,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增强执政能力为重点,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治理环境。坚持强基导向,以强化基层管理服务体系和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为基础,推进群众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机制纵深发展。坚持底线导向,以杜绝社会安全风险为根本,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确保政治安全,实现命案零发案、信访工作“三无”,有效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执法满意度。),多渠道收集群众诉求,激发基层群众自治活力。围绕“村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服务全方位”的工作目标,创新建立干部下村、法律法规下村、事实真相下村、关心关爱下村和社情民意收集上、调查研究跟上、解决措施跟上、群团组织、社会组织跟上的综治维稳“四上四下”工作机制,狠抓178个村规民约“立、改、废、释”工作,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农村下移,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10多年了,这个影响我们两家人10余年的林权纠纷总算有了一个结果!”“这个纠纷在我们这代人手上终决,不再影响小辈们,我们也可以有个交代了!”“经过这次处理落实以后,我们一定管好各自的山林,感谢政府!”以上是在新村镇下村村委会诺掌上小组林权纠纷调处现场,王如清和张学成两家人交流最多的话。在镇村组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多次协商调解,工作组对两家人的林权归属、合同承包期限、争议林地地块四至边界等问题进行了明确,两家人达成一致协议,同意调解,一个经历10余年的矛盾纠纷得以化解,彻底消除了两家人一直相互“意见”的“病根”。

通过一系列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村民们看到了党委政府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的决心,为村邻间进一步相互团结和谐发展架起了桥梁,新村镇以法制建设为保障,综合施治、和谐固基,团结和谐局面更加巩固。

筑牢乡村发展底盘。秋雨潇潇晚晴天,姜香扑面意绵绵,新村镇种姜的农户喜上心头:地里的一株株黄姜长势喜人,再加上稳定的收购价,大家今年增收不愁了。

今年4月初,镇党委、政府依托新村镇态康蔬菜水果专业合作社,种植小黄姜样板示范区60余亩,并鼓励和支持50余户农户种植500亩。

小黄姜初冬采收,有着独特的意义。以前,在核桃、烤烟等传统产业收购结束后,农户在整个冬天基本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小黄姜的试种,正补齐了这一收入“空挡”短板。去年11月初,小黄姜采收季刚开始时,巨龙村七街子的啊芬婶就已将自家5亩地里产出的7余吨小黄姜销售一空。5亩地、产量7余吨、每公斤7.3元、总共卖了5万,刨去种子、化肥、农药、人工等成本,纯收入有3万,比以前在外打工挣的钱多一倍,第一年种植小黄姜的啊芬婶说“自己撞了大运”。

而“撞了大运”的啊芬婶不知道,小黄姜行情好、价格高的“大运”背后,与新村镇近年来建构的集产、供、销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密不可分。

“产业要发展,我们就得打破传统的模式和思维,解决老百姓的产业销路问题,靠农户单打独斗是不行的,下一步我们要以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主体,合作社组织监督人员对产业发展的种植和收获全过程进行监督帮助。按照‘农户+合作社+生产车间+企业+互联网’的多元化模式来推进。”新村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杨金伟说。

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新村镇把培育壮大富民产业作为群众致富增收的着力点,结合新村“三山四水”的生态安全格局,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坚持“又绿又富”共识,树牢“长短结合、以短养长、长保致富、短促脱贫”的理念,因地制宜科学研究制定“133”产业发展思,加快发展中药材主导产业,培强野生菌、畜禽、果蔬3个优势产业,巩固提升核桃、粮食、烟草3个传统产业,并积极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供销合作关系,实现了产业增收、集体经济壮大、群众致富、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

乡韵悠悠,村风融融,风景如画。如今的新村产业兴、乡村美,一幅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新村镇将持续完善基层党建工作体系,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持续擦亮乡村振兴“底色”,以坚实有力的基层党建推动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勾勒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