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安排部署创建全省民族团结示范乡镇工作,切实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贯穿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过程,大地基乡对照创建工作目标,紧扣行业职能,压紧压实工作责任,落细落实任务指标,创新“民族团结+”的思路,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三个方面互相融合,推动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一体推进。
一是坚持“民族团结+产业振兴”相融合,提升发展水平,筑牢团结根基。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秉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把推动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和抓手,落实好《楚雄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帮扶专项行动方案》,把巩固拓展产业发展全覆盖、项目支持全覆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全覆盖及政策扶持全覆盖作为工作目标,把改善基础设施和培育发展农村产业作为工作重点,用好用活上级政策资金支持,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项目整合力度,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28.86万元,实施5个产业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硬化通村道路5.09千米,直接受益群众超300余人。通过实施项目,持续改善各族群众的出行条件和产业发展条件,牢牢扭住发展这个“牛鼻子”,践行了各民族共同发展理念,实现示范创建与乡村发展互促共进,浇灌团结和振兴并蒂花。
二是坚持“民族团结+文化振兴”相融合,推动智志双扶,画好团结同心圆。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大力倡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树牢“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理念,通过“富脑袋”与“富口袋”并重,坚持扶智与扶志并举,激发奔向致富迈向小康的内生动力,实现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提升。深入开展“四万三进”活动,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群众工作。发挥乡村干部和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贴近群众的优势,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深入推进“感恩、公德、小康”三项群众教育,教育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推动示范创建与文化发展互促共进,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三是坚持“民族团结+人才振兴”相融合,培养各族人才,夯实振兴根基。树牢“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这一理念,加强少数民族振兴人才培训力度,既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骨干队伍,又培养民族团结主心骨。统筹市振兴局举办的各类培训资源,针对全乡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增强脱贫人口稳定就业能力。按照不摘政策、不摘帮扶的要求,落实好义务教育保障政策,兑现好“雨露计划”和沪滇“东西协作”奖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培养农村乡土人才和实用人才,注重培养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累计培训各族群众富余劳动力360余人次,壮大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