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紫溪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要求,以“四个三”工作法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全域推进、长效保持。
一、建好“三项机制”,确保常态长效。一是建好工作调度机制。上半年在全市率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签订《责任书》,压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重点及要求,建立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社区)和示范小组、镇村干部包村民小组、村组干部包户、农户包责任区”的四级联动机制;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调度机制,1-9月全镇召开镇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会5场次、推进会9场次,村级推进会82场次。二是建好资金投入机制。建立“五个渠道”资金保障机制(向上争资项目整合、市级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保障、镇级人居环境整治“红旗村”创评奖补、村组集体资金投入、群众投工投劳),全年累计投入资金1247.59万元(其中村组集体资金投入728.15万元,整合项目资金519.43万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资金紧缺问题得到有效克服。三是建好督查问效机制。建立镇级领导调研督查、农业农村服务中心暗访督查、8个村(社区)交叉检查、镇纪委纪律督查的督查问效机制,常态化开展督查、调度、考核、通报。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暗访督查、村(社区)交叉检查6轮次,交办各类问题424个。
二、树好“三个典型”,带动全域整治。一是树好示范乡镇。认真贯彻落实2021年下半年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会议精神,及时在全镇推广“党建引领明方向、村组主责重落实、群众主体增动力”,以及“四清四化一改”“四美”创建等经验做法。组织镇、村、组干部外出考察学习12场次,学习借鉴其他县市、乡镇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楚南路乡村振兴示范带、楚雄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乡镇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取得实效。二是树好示范村组。各村(社区)确定2个示范小组,示范村组“干在前、做表率”,组织村、组干部在镇辖区内交流学习32场次,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全镇8个村(社区)、123个村民小组、194个自然村比学赶超、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三是树好示范庭院。每个村小组确定不少于2户农户打造最美庭院,示范农户在“门前五包”(包环境卫生、包绿化美化、包门前秩序、包污水处理、包田园清洁)责任落实方面示范带头,带动农户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支持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动人居环境由外在美向内在美、一时美向持续美、一处美向处处美转变。
三、紧抓“三个关键”,打牢整治基础。一是紧抓“治污”。累计建成卫生户厕3016座,覆盖率达86%,扎实开展问题厕所“回头看”工作,上级督查检查反馈问题及自检自查发现问题全部清零;累计在水源保护区重点村、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组实施生活污水处理项目14个,坚决杜绝污水乱排行为。二是紧抓“治脏”。配齐完善垃圾收集、清运设施设备,123个村民小组全覆盖配备垃圾箱体153个、建设垃圾池112个,配备垃圾清运车6辆,农村生活垃圾100%得到有效治理;强化村规民约、“红黑榜”、垃圾清运收费、卫生保洁等制度约束,年收取垃圾清运费33.24万元,在党员义工日、卫生洁净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日等,组织开展村庄保洁活动,全年123个村民小组累计开展保洁活动1506场次,村庄清洁水平不断提升。三是紧抓“治乱”。扎实开展6个村(社区)村庄规划编制(剩余2个村委会明年完成),优化村庄空间布局、保持乡土风貌、保留现有绿化树木,延续乡韵乡愁。同时,以规划为引领,大力度拆除残檐断壁、清除“五堆十乱”、整治私搭乱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四、深化“三个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一是深化资源融合。加强谋划设计,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与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项目有机融合,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加强村民闲置石块、水缸、旧木料等资源再利用,实现多一点“就地取材”,少一点“花钱购买”。二是深化农旅融合。树立用“美丽”招商的意识,强化项目谋划包装,全省农村人居环境现场会召开后,成功引进稻浪物语、宋村里2家企业在宋村发展庭院经济、休闲观光农业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紧跟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步伐,丰富拓展乡村旅游精品路线,乡村旅游吸引力、承载力不断提升。三是深化产村融合。通过环境提升,促进美丽经济,以好环境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助推群众生产生活习惯改变,促进紫溪农家乐、民宿、特色林果、绿色蔬菜、肉牛肉羊养殖等传统产业持续发展、群众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