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紫溪镇坚持民生优先导向,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促进各民族群众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文明和谐。
一是筑牢社会保障“民生之基”。把更多财力投向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实现适龄参保对象参保率达98%,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养老机构规范运行机制,逐步实施医养融合发展新模式。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救助和社会慈善救助的叠加效应,加大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力度,实现托底救助保障全覆盖。
二是巩固社会事业“民生之重”。坚持质量兴教,全面落实加强学校思政课工作要求,坚持“五育”并举育人目标,持续推进“双减”工作,推进教育优质发展。深化紫溪文化建设品牌模式,聚力提升紫溪彝村、白草花苗族特色村寨示范成效,巩固板凳山省级彝族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成效,加快推进龙王庙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彰显本土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重视公共体育设施、文化设施建设,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推进公共医疗事业发展,着力增强基层医疗保障能力,支持镇卫生院、8个村(社区)卫生室诊疗服务水平取得全面提高。
三是聚焦民族工作“民生之需”。深化“六传六促”志愿服务品牌模式,引导多方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服务,推动社会工作全面发展。大力保护和传承各民族民俗风情,民族歌舞、民族刺绣、民族乐器等一批非遗文化得到有效弘扬与开发,一批世居民族古衣物、生产器具、生活用品等民族民俗文物得到保护,毕摩、啊苏喳说唱、青棚调、芦笙、大三弦、刺绣等民族文化瑰宝熠熠生辉。积极举办火把节、“马樱花节”、“花山节”等民族传统文化节庆活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新时代民族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民族优秀文化更加繁荣,各族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四是促进致富增收“民生之要”。把发展作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总钥匙,推动资金、项目向平掌、岔河、母掌3个山区行政村倾斜,精准精细落实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等各类帮扶措施,不断补齐偏远村落的基础设施短板。全面加大对农村闲置劳动力、低收入农户等重点人群就业帮扶力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55个,开展脱贫劳动力引导性培训24期1227人次。紧盯打造“绿色食品牌”要求,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做好绿色发展“加减法”。实施培育优质绿色农特产业与提升传统农业“双轮驱动”,依托九菜河农业发展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紫溪汇翠”农特品牌,以集约化无害育苗、优新品种高效种植、新品种试验示范展示为抓手,积极探索“生态+蔬菜+田园+电商”经营模式,培育出“黑骑士”番茄、青玉米、七彩花椰菜等一批具有紫溪特色的高品质绿色蔬菜。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突出“优、绿、新”结构调整,对樱桃、李子、红梨、蜜桃、冬桃等地标性传统优势林果实行减量提质、精细管育,形成一批“三季有花、四季有果”的生态果园。围绕“美丽赋能、农旅融合”发展思路,深入挖掘自然风光、绿色田园、优质林果、民族文化、特色民居、生态美食等资源,大力发展观光农业、采摘农业,积极培育农耕体验、民俗度假、康体休闲、网红打卡等乡村旅游产品,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增收基础更加牢固,收入稳步提高,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