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溪彝村地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南部,国家级森林公园紫溪山脚下,距市区13公里,居住着汉、彝、苗、白4个民族,全村人口89户396人,少数民族比例达93%,是一个典型的移民聚居村,也是彝族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村寨。1994年和2013年因支持楚雄市西静河水库建设、广大铁路复线和楚南一级公路建设,紫溪彝村历经两次整体搬迁。
紫溪彝村全景。中共紫溪镇委员会 供图
为打消搬迁群众“搬一次穷一世”的顾虑,实现越搬越好的目标,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关心支持下,紫溪彝村于2013年3月全面启动了“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结合紫溪彝村易地搬迁新建和原址提升改造,整合各方资金,盖新房、建新村、抓产业、促发展,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建成了环境优美的紫溪彝村,曾经贫困的群众脱贫致富,村民们全都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彝村群众迎宾客。中共紫溪镇委员会 供图
思想引领有深度。该村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团队建设,组建13人的“彝歌乡音”志愿宣讲队,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特色理论宣讲60余场次;灵活运用“小板凳”“小讲堂”“户长会”等方式,扎实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等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140余场次。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服务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智慧景区、应急广播等一批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农家书屋“精神粮仓”作用日益凸显,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推进,民族优秀文化更加繁荣,各族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村民聆听党的理论宣讲。中共紫溪镇委员会 供图
美丽建设有亮度。大力推行“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共建共享模式,锚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实干中建设好、发展好、维护好文明幸福新家园。创新开展“四清四化一改”文明实践和“四美”创建活动,因地制宜打造小景观,扮靓乡村形象。既让村容、村貌、村风“美起来”,更让农村、农业、农民“美起来”。让生态美、环境美、乡村美、人文美成为普遍形态,形成“一户一处景、一路一幅画、一线一风光”的大美格局,乡风民风从美丽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向“美好”嬗变,实现文明建设美丽蝶变。
开展“四美”创建活动。中共紫溪镇委员会 供图
社会和谐有温度。疏通“脉络”,推动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的“乘数效应”,开展“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打造“文明家庭”,构建“一核多元”基层文明新模式。不断深化“党小组+村民小组+村民理事会”的“三位一体”模式,强化“一约四会”作用,延伸网格建设,做到大事不出“网”、小事不出“格”,不断完善矛盾纠纷解决对接机制,以细“治”入微的服务持续提升社会和谐温度。
在社区参加村民议事会。中共紫溪镇委员会 供图
产业发展有广度。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按照“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农旅融合”思路,深入挖掘自然风光、绿色田园、特色林果、民族文化等资源,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引进滑草场、鲜花谷、农林庄园等项目,建成集文化研学、休闲观光、农耕体验、康体养生、户外运动为一体的健康生活目的地,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撑。此外,培育康养休闲企业5家、生态农家乐18家、特色民宿8家、民族手工作坊3家,2021年接待游客30.3万人,实现旅游收入491.7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6100元,比1994年的近500元翻了50多倍。“二十年两搬迁越搬越好、一辈子跟党走无怨无悔”的佳话广为传颂。
游客在果园与村民告别。中共紫溪镇委员会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