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近年来创新普法宣传方式,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与法治宣传的融合发展,以楚雄花灯戏(骠川花灯)为载体,将普法宣传与非遗文化相结合,实现非遗与普法的“双向奔赴”,增加普法宣传的创新性、趣味性,让群众在体验非遗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法治观念,不仅传递非遗之美,也让普法宣传“活”起来。
近日,楚雄非遗花灯传承人杨有凤、艺术家李贵忠、云南百佳“法律明白人”曹家庆和楚雄市老年大学鹿城街道学桥街文艺队,以楚雄·子午2025第三届油菜花海艺术节暨首届骠川花灯节文艺交流展演活动为契机,用“文化搭台,法治唱戏”的普法新方式,让普法花灯戏成为大家喜爱的普法新载体。
传统花灯戏是省级非遗项目,起源于唐代南诏时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文艺团以“说媒”“建房纠纷”“牲畜越界毁田”“排水沟占用”等群众身边的人和事为素材,融入法律知识,生动地表演了《三访亲》《贺新房》《探干妹》等独具特色的花灯戏,为群众呈现了一场传统戏曲与法治教育融合碰撞的“大戏”,将普法氛围推向高潮,让群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法律知识潜移默化地浸润到群众心间,可谓别出心裁。
文艺团还精心编排了秧歌舞《反诈三字经》、萨克斯独奏《民法典之歌》、长号演绎《宪法之光》等节目。台上,饱满的舞姿、美妙的音色、激昂的旋律尽展非遗文化的熠熠风采和法治文化浸润之美,博得了现场群众的阵阵掌声与喝彩声,增强法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法治宣传效应最大化。
此外,楚雄市司法局曹家庆老师创作,杨有凤、李贵忠、张鹏、张元配乐的普法快板《妇女权益保障法》《学好用好民法典》将法治文化元素+非遗,中华传统服饰文化深度融合,通过“普法+快板”文化艺术传递法律条文,将法治“盛宴”面对面送到百姓心中,让文艺文化、法治宣传走到村民的身边、走向田间地头、走入百姓的心里、走进千家万户,使法治好声音入耳入心,进一步拉近了法治与民众的情感距离,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此次活动将法治宣传融入非遗文化,寓法于情、寓教于乐、寓理于戏,走出普法“新路子”,既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法治文化生活、又增强了群众学法趣味,彰显了“非遗”普法的独特魅力。接下来,楚雄市司法局将持续创新宣传方式,结合楚雄本地非遗文化特色,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以更“接地气”的方式传播法治精神、提升广大群众的法治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