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抵押难、确权难”问题,楚雄市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开展农业设施所有权登记管理工作,通过制度创新、服务优化和资源整合,将大棚、圈舍、仓储、冷链等农业设施转化为可确权、可评估、可抵押的合法资产,有效打通农村资产变资本、资源变资金的转化通道,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工作中,楚雄市坚持“确权是基础、融资是关键、盘活是目标”的思路,系统构建农业设施从确权登记到金融赋能的全链条机制。一方面,出台《楚雄市农业设施所有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登记范围、程序和权属认定标准,并配套完善土地流转、设施用地等管理制度,夯实政策基础;另一方面,建立政银企协同机制,联合金融机构研究制定农业设施价值评估办法,推动其纳入银行抵押担保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颁发农业设施所有权登记证书11本,2宗完成抵押登记,4家企业获得银行贷款625万元,10家企业正在办理中,初步实现“确权—评估—抵押—融资”闭环运行。
为确保登记工作精准高效,楚雄市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查,覆盖16个乡镇(街道)、154个村(社区)、2831个村(居)民小组,核实集体资产总额91.58亿元,完成土地流转备案950件、面积4.43万亩。同时,对脱贫攻坚以来形成的20.52亿元扶贫项目资产分类建档,探索通过抵押、合作、租赁等方式唤醒“沉睡资产”,防止闲置流失,提升长期效益。
在服务保障上,楚雄市推行“一窗受理、多部门联动、全程帮办”模式,组建专项服务团队主动对接企业需求,提供政策咨询、材料准备、流程指导等“保姆式”服务。高效为楚雄夏秋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办理种蚕养殖设施确权登记与抵押手续,助力项目“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达效”,成为设施农业高效落地的生动实践。同时,强化风险防控,印发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审批和风险防范文件,建立多部门参与的流转审查机制,2024年以来完成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审批8宗、面积2117.5亩,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风险防范底线。
下一步,楚雄市将持续深化农业设施确权登记改革,扩大登记覆盖面,完善评估与风险分担机制,打造3—5个农业设施融资示范项目,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楚雄经验”,为全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