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乡镇动态 >> 正文

大地基乡完善“五个链条”打造红卫桥乡村振兴示范带

发表时间:2023-12-18 11:43 信息来源:大地基乡  作者:李锋 李翠萍 阅读人次: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完善基础规划链,打造高起点布局“新空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发挥红卫桥区位、交通、气候和资源优势,主动融入省州市发展战略,研究制定《马龙河流域综合开发规划》《红卫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和资源整合利用,以项目投资引领乡村多元发展,规划重点项目30个,预算4000余万元。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实施一批村级小集镇和文明村组建设项目,建成红卫桥巴拉际特色民族村并入选全国100个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名录。聚焦乡村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马龙河—白衣河沿河走廊发展轴”,构建稳定的内外市场,促进楚雄—双柏区域互通、经济互动,探索乡村振兴楚雄新实践。

完善产业提质链,拓展高效益增收“新渠道”。巩固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做大传统产业、培强特色产业,围绕红卫桥立体气候特征,着力培育“热带果蔬、烟草畜牧、林下种养殖、中药材和野生菌”四个产业带,年均产值达5000余万元,产业促振兴效益日趋显现。持续完善土地要素配置,推进补充耕地项目和城乡用地增减挂钩,种植粮食作物2650亩,建设基地种植热带果蔬2130亩,产业发展支撑能力逐步增强。加快产业品牌创建和市场对接,成立红卫桥村级供销合作社,探索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数字产业体系,引导农村电商、乡村物流向村组下沉延伸,建成电子商务服务站1个、产业服务联络站2个,切实把市场和服务转移到一线,促进产供销有效衔接。

完善生态保护链,提振高水平竞争“新优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与乡村规划建设、人居环境提升、绿美乡镇创建有机结合,围绕马龙河流域美丽长廊建设总体要求,投资172万元实施增绿补绿工程和景观工程,投资30万元整治村组环境,投资15万元开展美丽庭院打造,积极在污染防治中花力气求实效,厚植绿色底蕴,涵养生态财富。贯彻“水岸同治、监管结合、全民参与”的方针,建立马龙河、白衣河“河长制”工作长效机制和全民治水新模式,累计开展巡河60余场次,清理河道垃圾和污染物20余吨,从严整治污染水环境、破坏河流生态的违法犯罪行为,近年来,河流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

完善文旅融合链,激活高标准赋能“新业态”。坚持以水为“媒”、以水兴业,投资200余万元实施一批文旅融合项目,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水岸经济,走出一条以文促旅、以旅带农的发展新路子。依托特色产业、特色餐饮、特色文化,培育壮大红卫桥乡村旅游品牌,由粗放式“卖风景”向精品化“卖生活”经营转变,提高市场兼容性,促进持续增收。创新“互联网+乡村旅游”营销举措,打好线上线下、内宣外宣组合拳,通过文案、图景、探秘、攻略、周边游玩介绍以及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生动展现红卫桥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成功举办“云南·热谷”系列文旅活动和“山谷里的夏天”旅游文化节,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带动群众增收130余万元,文旅融合发展迈出崭新步伐。

完善党建示范链,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围绕“抓党建、强组织、兴产业、促振兴”的发展思路,加强党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高位统筹,把党组织建在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之上,坚持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凝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组织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培训和专题调研、考察学习,拓宽党员干部视野,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定期召开乡村振兴现场会,引导党员干部参与乡村规划、产业发展、环境整治、项目监督等100余场次。积极构建“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产业发展模式,让党员培训在家门口,实操在田地间,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奋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切实让党旗飘扬在乡村振兴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