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过口乡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坚持保护与传承并重,按照“党建引领、打造车间绣房、壮大队伍、拓宽市场”工作思路,紧跟州委州政府“区域有车间、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发展目标,紧扣“市场拓展、绣娘增收、文化赋能”三大关键,大力发展彝绣产业,让彝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文化产业,走出一条彝绣发展新路径,绣出群众幸福生活。截至目前,全乡共有乡级彝绣车间3个、村级绣坊9个、绣娘1200余人,2023年实现彝绣产值1000万元。
(一)坚持党建引领,彝绣绣出新产业。
一是党建引领兴产业。切实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探索推行“党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由党支部讨论彝绣产业发展目标愿景,组织实施发展规划、重大事项,在培育品牌、争创品牌、叫响品牌上下功夫,切实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今年以来,召开党委会2次、书记专题办公会6次、政府班子专题研究会4次,讨论全乡彝绣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持彝绣经营大户成立彝族刺绣协会1个,建有合作社2个,会员1200余人。二是组织带动强技能。把彝绣技能作为“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内容之一,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彝族刺绣技能培训,推动彝绣产业迸发生机。今年以来,共组织开展彝绣技艺培训班4期800余人,培养优秀绣娘100余人。截至目前,全乡共有彝绣加工企业7户、经营店铺21个、彝绣专业合作社2个、电商销售主体10余家,从业人员1200余人。三是结对帮扶促带动。把彝绣作为乡村振兴重点产业,推行“党建+绣坊”模式,依托彝绣专业合作社,建立党员社员与农户结对帮扶机制,以“一带一、一带多”的方式,带动农村妇女、返乡青年、脱贫户、残疾人等群体发展彝绣产业,让彝绣成为增进民生福祉的特优产业。截至目前,大过口乡彝绣产业辐射带动全乡9个村206个村民小组800余户农户增收,彝绣产业产值突破1000万元,实现年增收500余万元,其中:脱贫户人口50余人、残疾人20余人、因照顾家庭未能外出务工群众500余人,一般绣娘平均月收入达3500元、优秀绣娘平均月收入达4000元以上。
(二)打造车间绣坊,发展步入新赛道。
一是依托场所建阵地。围绕彝绣产业发展目标,以“1所2室9站”(即: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个活动室、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把车间、绣坊建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让群众出门即可参与各类彝绣培训、彝绣体验文明实践活动。截至目前,大过口乡共有乡级彝绣车间3个、村级绣坊9个,已形成“乡有车间、村有绣坊、户有绣娘”发展格局。二是依托活动促传承。把彝绣传承活动列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以“车间绣坊双吹哨,非遗传承人来报到”模式,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带动作用,通过“拉家常”的方式聊技艺、话文明,进一步发挥“非遗+阵地”双向赋能作用,让彝绣技艺传承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今年以来,共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彝绣技艺交流活动10场次,参与绣娘500余人。三是依托宣讲明政策。组建双语宣讲小分队9支,深入车间绣坊,聚焦彝绣工作者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答疑面对面•交流心连心”的形式,将“大道理”变为“小故事”,“普通话”变成“地方话”,把州委出台的“1+1+N”文化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宣讲到千家万户,打通彝绣发展服务“最后一公里”,激发群众学习彝族刺绣技艺内生动力。今年以来,共开展双语宣讲进车间绣坊6场,解决绣娘关切政策问题66个。
(三)壮大绣娘队伍,非遗焕发新活力。
一是借力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当好彝族刺绣“守灯人”。深入挖掘彝族刺绣手工艺人,着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报工作,让非遗“涨粉”,吸引大批年轻人主动加入保护非遗、传承非遗、销售非遗队伍中,用具体行动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截至目前,全乡共有非遗传承人39人,其中彝绣技艺传承人5人。二是借力彝族刺绣传承培训,传好彝族刺绣“接力棒”。积极整合政府培训项目和社会资源,定期开展彝族刺绣技艺培训,通过“小小绣花针”,将彝绣从“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让彝绣产业成为把“妈妈”留在家的幸福产业。着力培养知识型、艺术型、技能型“绣娘”群体,扶持本地彝族刺绣致富带头人何开美创业,成功创建楚雄市彝花刺绣有限公司,实现年产值200余万元。今年以来,全乡共组织彝族刺绣技艺培训4期,培育“绣娘”1200余名,扶持创业绣娘7名。三是借力现有资源调配,优化彝族刺绣“大格局”。乡政务服务中心、妇联、团委等单位密切联动,充分发挥辖区彝族刺绣传承人示范引领作用,号召动员辖区内彝族刺绣行业从业者、农业劳动力、返乡青年学习彝绣技艺,逐步改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壮大彝族刺绣传承人队伍。
(四)拓宽产品市场,销售闯出新天地。
一是“互联网络+彝绣”,打开销售新路径。鼓励辖区彝绣企业、致富带头人、非遗传承人注册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账号,打造直播团队,推广彝绣文创产品、展现彝族文化,打开彝绣新销路。今年以来,全乡通过电商途径销售彝绣产品1000余件,销售额达150万元。二是“衍生产品+彝绣”,赋能彝绣新活力。积极设计生产保留彝绣传统风格,具有彝族文化内涵、适应现代审美观念、满足日常生活工作需要的时尚精品和旅游产品,提高刺绣产品市场占有率。从原有的彝族传统服饰发展到车内饰品、宾馆酒店用品、框画饰品、家居饰品、工艺礼品等30余个品种、100多个产品,通过一针一线记录好群众故事、乡村故事,让彝绣与日常用品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更多人在文化传承、文化自信中找到精神支柱,守望精神家园。三是“文旅融合+彝绣”,注入彝绣发展新动能。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深挖彝绣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民生价值,推动马龙河、碧鸡河文旅田园综合体建设,借助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康养休闲等新产业新业态契机,推动彝绣产业融入乡村特色旅游,从“小山村”走向“大市场”,将指尖上的技艺、民族文化、田园风光变成群众的致富产业。加快融入产品展销市场,鼓励全乡彝绣产品积极参加各类展销会,以彝绣实体展示构建“非遗+传播”载体,助推“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3大转变,打响彝绣“金品牌”,着力提升彝绣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