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紫溪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扛起管水治水政治责任,扎实推进河湖治理保护,推动全镇河湖面貌与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现河长制从“有名”到“有为”的转变,绘就以“清水蓝”“生态绿”“初心红”为底色的河湖治理新画卷。
(一)水清——运“水体治理”之笔彩绘“清水蓝”,直击河湖治理症结要害。实现“河长治”,关键在于水体综合治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水体污染的核心问题,开展靶向治疗,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
一是常态化开展入河排污口巡查排查整治,重点对政府集镇周边、紫溪小河及西静河沿线餐馆、农家乐、养殖场等企业进行重点排查,防止污水直排入河。
二是定期开展规模以上养殖业排查整治,从源头防范养殖业污水排放情况发生,加大沼气池的利用和管理力度,切实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三是高质量推进龙川江流域综合整治提升工作,持续加大紫溪镇集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项目建设,现工程已全面完工可有效解决集镇及周边地区污水处理问题。
四是扎实开展2025年龙川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项目,向400多户农户发放有机化肥近150吨,涉及水稻种植面积150亩,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五是强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集镇垃圾中转站日均处理垃圾9吨,覆盖紫溪、前进5个村(社区)3754户12078人,配备保洁员2名;123个村民小组全覆盖配备垃圾箱体168个、建设垃圾池114个,配备垃圾清运车7辆,农村生活垃圾100%得到有效治理。
六是积极推进取用地下水整治清理工作,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定期巡查取用地下水情况,以实际行动保护地下水资源。
七是持续抓好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深入宣传发动、因村因组施策,不断巩固省级绿美乡镇、州级美丽宜居示范乡镇工作成果,2025年以来,全镇8个村(社区)123个小组污水治理率达100%,在15个乡镇排名第一。

(二)岸绿——握“生态修复”之笔彩绘“自然绿”,重塑河湖健康内生肌理。实现“河长治”需要恢复河湖自身的生命力,重塑河湖内在的、稳定的生态肌理,提升其自我维持、自我净化的能力。
一是扎实有效开展水土保持,持续强化水源地、水库坝塘、河道保护综合治理工作,对环河湖违法违规建设、围河围湖、私搭乱建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做好辖区内非煤矿山、采砂场、采石场植被恢复、整合绿化、土地整治等工作;积极配合市水务局做好水土保持违法图斑核查整改销号工作和禁止开展陡坡地范围划定工作。
二是深入开展河湖岸线保护治理专项行动,全覆盖开展河湖“四乱”清理行动,持续抓实河湖地库遥感图斑“回头看”工作,23个疑似“四乱”图斑正有序开展取证整改销号工作。
三是实施活水调度行动,深入村社了解旱情和目前工程蓄水情况,充分利用小股水源,采取一切办法努力增加小坝塘、小水池(窖)蓄水量,确保保障河湖生态流量。
四是紧抓农村环境“治乱”,扎实开展8个村(社区)村庄规划编制,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强化规划管控,动真碰硬拆除残垣断壁、清除“五堆十乱”、整治私搭乱建,有力有效助推河长制工作向纵深开展。
五是建好用好高标准农田,大力支持生态小流域治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绿色屏障,截至目前,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0.54万亩,切实提高了项目所在小流域生态水土涵养能力。
六是持续强化林业草原资源管理,利用现代技术开展林草资源监测,及时掌握林草生长动态、病虫害情况等信息,切实做好天保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建设;及时掌握河湖湿地林草生长动态、病虫害情况等信息,提高西静河水库湿地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湿地生态及环境效益。
七是持续加大吕合、紫溪、东瓜中型灌区建设,切实推进灌区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管理

(三)惠民生——执“党建引领”之笔彩绘“初心红”,聚焦河湖管护民生福祉。实现“河长治”需要将党建引领贯穿于河湖治理保护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必须始终坚持将河湖管护的成果转化为普惠的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在共享清水绿岸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压实责任链条,明确责任主体。进一步完善以镇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形成“党委统揽、政府落实、河长牵头、站所联动”的严密工作网络,确保每条河流、每个水库坝塘都有人管、有人治。
二是坚持党群联动,激发先锋动能。充分发挥党员“头雁”效应,构建“党建+河(湖)长”组织体系,开展“党建+绿美河湖”主题党日,累计巡河380次,组织清河行动16场。
三是推动共建共享,激发公众参与活力。依托党员大会、户长会、院坝会等平台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人人参与治理的浓厚宣传氛围,切实提高广大群众对河长制工作的认同感。
四是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饮水安全突出问题。通过争取资金完善农村供水工程,加强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与全过程水质监测,严格落实“三个责任、三项制度”,压实镇村组三级管护责任,切实提升群众认可度与满意度。
立足新起点,紫溪镇将继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巩固治理成效,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动河湖治理从“一时清”向“持久净”深化,让“河长治”成为紫溪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和人民幸福生活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