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乡镇动态 >> 正文

中山镇“椿”风生金 产业富民有实招

发表时间:2025-11-25 08:34 信息来源:中山镇   作者:李思晨 阅读人次:
字体:[    ]
保护视力色:

初冬时节,中山镇哨房村的山野间,一片片红润的香椿林格外醒目。这种气味独特、叶嫩味美的时令佳品,不仅扮靓了山乡,更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金叶子”。

——产前降门槛,助力“椿”回大地。香椿喜湿忌涝,适宜在疏松透气的沙壤土中生长。哨房村村民李克勇看中一片闲置荒地,却在土地流转环节犯了难。镇党委、政府主动介入,优化流转流程,并组织农技人员实地勘测,推荐优质椿苗。针对资金短缺,政府积极对接农信社发放育苗补贴1万余元,推动香椿种植顺利起步。

——产中强管护,实现妙手回“椿”。“幼苗期要防寒,低于-10℃需覆膜”“雨季需深挖排水,防积水烂根”……在香椿基地,农技人员根据生长周期和天气变化,开展精准指导。通过精细化管护,哨房村香椿芽体饱满、色泽鲜亮,有效防范了植株徒长、芽弱等问题。目前,椿芽亩产超5公斤,优质品率高达85%,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成为市场抢手的“香饽饽”。

——产后拓渠道,护航“椿”行天下。香椿每年可采收4—5茬,哨房村150亩基地年产量约4000公斤,按市场均价50元/公斤计算,年产值近20万元。然而,鲜香椿保质期短,本地市场消化有限。中山镇多措并举打通销路,一方面对接楚雄海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稳定订单渠道;另一方面积极建设冷库与冷链物流,将保鲜期延长至15天,推动产业链延伸增效。

如今,香椿产业已成为中山镇一张亮眼名片。曾经的闲置荒地变身“致富园”,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到采收季,李克勇便会雇用五六名村民务工,日薪100元,村民们不仅学到了种植技术,还增加了收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放眼未来,中山镇将持续推动香椿产业“扩规模、提品质、强链条”,让这抹“椿色”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