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近年来,三街镇紧扣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循着“以文铸魂、以文兴业、以文惠民”的路径坚定前行。在这里,红色文化的“根脉”被赓续传承,非遗技艺的“活水”被引入产业,乡土文明的“新风”被广泛弘扬——文化,正以其穿越时空的磅礴生命力,成为驱动这片土地全面发展的深沉力量与不竭动能。

——“红色薪火”照亮振兴路。在滇中苍茫群山中,三街是一方被热血浸润的红色沃土。这里铭刻着1936年陈世昌发动“三街暴动”、打响滇中武装革命第一枪的壮举;回荡着解放战争时期三尖山会议、三街会议团结群众“反三征”的坚定誓言;也铭记着1950年陈海、王金英等烈士为保卫新生政权洒下的热血。岁月流转,红色基因早已深深融入三街的血脉。如今,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三街积极打造州级廉洁文化阵地,组建“红色文化”宣讲队伍,让革命故事和革命精神在讲述中焕发新的生机。通过修缮烈士陵园、建设红色文化长廊、开展红色主题活动等途径,让红色文化变得可触可感,吸引众多专家学者、烈士后代和游客前来追寻红色足迹,感悟信仰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段用生命与忠诚铸就的红色记忆,已不再是尘封的往事,而是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温暖的灯塔,照亮前行的每一步。

——“指尖经纬”织就共富图。以时光中传承五百年的火草麻布纺织技艺为起点,三街镇的彝绣在代代相传中,将长辈的祝愿与自然的灵性一同织进经纬。如今,这项古老技艺正沿着“文化+产业”的融合路径,走出大山、绽放光彩。通过采用“师徒传承+外出取经”的培育模式,老艺人恪守技艺根脉,年轻骨干则将现代美学融入传统绣法,让火草麻布的质朴与彝绣的灵动交相辉映。在“党支部+协会+企业+绣娘”的发展机制下,“云端带货+实体展销”双轨并行,推动产品从传统服饰拓展至家居、文创等多元领域。截至目前,全镇累计培训彝绣人员3000余人次,带动1200余名绣娘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助力175户脱贫户持续增收。2024年,彝绣产值突破400万元,“指尖技艺”真正转化为有温度、有活力的“指尖经济”。

——“乡音新韵”激活乡土情。以“文化惠民”为纽带,精心打造“乐在三街”品牌,让文化如春雨般浸润乡土。通过“村晚”大舞台、文化站剪纸书法研习、读书分享会等多彩活动,让群众从文化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创造者”“传承者”。今年7月,75名老乡更是带着深植本地的左脚舞、三弦、唢呐等非遗艺术登上楚雄首届“花超”盛会的舞台,让古老乡音焕发时代新韵。这一系列以群众为主角的创新实践,有效激活了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使百姓在亲身参与中传承技艺、凝聚乡情。昔日陋习于欢声笑语间悄然转变,文明新风在弦歌鼓舞中蔚然成风。三街人民于载歌载舞里重拾文化记忆,在飞针走墨间坚定文化自信,真正让乡土文化“活”在当下、“热”在基层,凝聚起乡村振兴的深厚底气与蓬勃朝气。
乡村要振兴,文化必先行。下一步,三街镇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振兴战略部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乡村文化繁荣助力全面振兴。着力推动红色薪火燃得更旺,让非遗活水引得更长,使乡音新韵传得更远,持续巩固“以文铸魂、以文兴业、以文惠民”的工作格局,让文化软实力真正成为推动三街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