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海街道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立足辖区多民族聚居、移民群众集中的特点,从民生保障、产业联动、文化交融三方面发力,将民族团结理念融入基层治理各环节,让各民族群众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凝聚共识,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幸福家”的生动图景。

——民生为本,筑牢民族团结“幸福基石”。彝海街道栗子园社区是青山嘴水库移民安置社区,居住着汉族、彝族、回族等16个民族群众。为解决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安居”的核心诉求,街道聚焦“急难愁盼”,构建“街道—社区—网格”三级服务网络,组建由党员、民族代表、志愿者组成的3支“五星服务队”,深入移民家中开展“一对一”需求摸排。社区周边配备卫生院、幼儿园、农贸市场、超市等便民生活设施。同时,对小区道路、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让移民群众在新环境中感受到“家的温暖”,为民族团结奠定坚实民生基础。
——产业联动,激活民族团结“发展引擎”。以“产业共兴”推动“民族共融”,彝海街道依托辖区资源优势,围绕“民族手作”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两大方向搭建发展平台。在栗子园社区,成立“移民手工合作社”,聚焦“彝绣车间”和“手工作坊”两大发展方向,打造以技术为核心的彝绣产业和以“4050”群体为核心的中草药分拣、核桃加工、辣椒剪柄的“家门口务工车间”。在富民社区和军屯社区,依托地理区位优势,通过“招小商”模式,与小微企业合作发展蔬菜、中药材等大棚产业,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目前,合作社年产值达200余万元,带动500余户村(居)民就业增收,真正实现“产业发展聚人心,各族携手促增收”的良好局面。

——文化交融,织密民族团结“情感纽带”。为促进各民族文化互赏互融,彝海街道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文化节”系列活动,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组织开展“普法+文艺”下乡活动,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同时,在各社区建设“民族团结文化墙”,展示彝族刺绣、汉族剪纸、回族手工饰品等民族手工艺品,此外,彝海街道还组建“民族团结调解队”,由各民族代表担任调解员,及时化解邻里矛盾,营造“邻里互助、民族团结”的和谐氛围。

彝海街道各族群众在民生保障中感受温暖,在产业发展中共享成果,在文化交融中增进情谊,真正实现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下一步,彝海街道将继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更实举措、更优服务,推动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为彝海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